倪匡's Blog, page 14

July 15, 2022

冬菜

冬菜是一種用大蒜製成的鹹泡菜。下的防腐劑不少,但我們不大量吃,對身體沒害的。

中國人吃的冬菜,幾乎都來自天津。後來台灣和泰國也出產,為數不比那又圓又扁的褐色陶罐多。

在台灣,吃貢丸湯或者切仔麵的街邊檔桌上,偶爾也放一罐冬菜,任客人加入,但是用透明的塑膠罐裝著,心理即刻打折扣,覺得不如天津冬菜的鹹和香了。

你到潮州人開的鋪子裏吃魚蛋粉,湯中總給你下一些冬菜,這口湯一喝,感覺與其他湯不同,就上了冬菜的癮了。從此,沒有了冬菜,就好像缺乏些甚麼。

潮州人去了泰國,也影響到他們吃冬菜,泰國菜中像醃粉絲等冷盤,下很多冬菜,他們的肉碎湯或者湯麵中也少不了。

海南人也吃冬菜,純正的海南雞飯中一定配一碗湯。此湯用煲過雞的滾水和雞骨熬成,下切碎的高麗菜,廣東人叫為椰菜的東西,再加冬菜,即成。冬菜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很多香港店鋪做的海南雞飯,卻不知道這個道理,亂加其他食材,反而弄得不倫不類。

冬菜實在有許多用途,像一碗很平凡的即食麵,拋一小撮冬菜進去,變成天下美味。

把剰下的冷飯放進鍋子裏滾一滚,打兩個雞蛋進去,再加冬菜,其他甚麼配料都不必放,已是充飢的佳品。

說到雞蛋,潮州人和台灣人愛吃的煎菜脯蛋,用冬菜代替菜脯,有另一番風味。

有時單單用乾葱頭切片炸了,再下大量冬菜炒一炒,加一點點的糖吊味,就那麼拿來送粥,也可連吞三大碗。

最佳配搭是豬油渣,和冬菜一齊爆香,吃了不羨仙矣。

我父親一位老友是個又窮又酸的書生,一世人好酒,沒有菜送,弄撮冬菜泡滾水,泡完冬菜發脹,就那麼一小口送一大杯,吃呀吃呀,也吃光,喝冬菜水當湯,最後把抓過冬菜的手也舔一舔,樂不可支。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15, 2022 15:00

July 8, 2022

大豆

許多加有「番」或「洋」字頭的食材,都是外國種,像番茄、番薯、洋葱及西洋菜等,一百巴仙的中國品種,是大豆,這是公認的。

大豆的原型,就是我們常在日本料理中下啤酒的「枝豆」,一個莢中有兩三粒,碧綠的,曬乾了就變成我們常見的大豆了。

莖根直,葉子菱形,莖間長出小枝,有很細的毛,到了初秋就開花,可真漯亮,有白色、紫色和淡紅的,花謝後便結成莢,可以收成了。

用大豆磨製粉當食材並芊多,榨油是特色,磨成豆漿之後的用途更廣,豆腐、豆乾、腐皮等等皆是。醬油以大豆為原料,日本的納豆也是大豆發酵品,味噌的麵醬,無大豆不成,許多齋菜都由大豆製成品當原料,可稱為素肉也。

大豆有多種顏色,曬乾了變黃就稱為黃豆,呈黑便是黑豆了。

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和脂肪,脂質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也含有維他命B1和E ,煮熟後產生很鮮甜的味道,所以我們常用大豆來熬湯。

客家人的釀豆腐,湯底一定用大量的大豆,熬出來的湯又香又甜,還沒有喝進口已聞到濃厚的豆香,十分刺激食愁,湯喝進口,那股甜味絕無味精可比。對味精有敏感的人,大豆是恩物。上桌時撒上葱花,更美味。

自己做豆漿其實並不複雜,把大豆浸過夜,放入攪拌機內打碎,用塊乾淨的布隔住擠出漿來,加水煮熟後就可喝了。

一般在店裏喝到的豆漿不香也不濃,那是水溝得太多的緣故,我常向餐廳老闆建議,為甚麼不用多一點豆,溝少一點的水?反正原料便宜,要是做得好喝,做出名堂來,生意滔滔,何樂不為?他們回答說煮一大鍋豆漿時,要是不溝多些水,太濃了很容易煮焦。

事實如此,但也可以分開煮、細心煮呀!我們在家裏做豆漿就有這個好處,可以放大量的大豆炮製。

做法是攪拌後擠出來的原汁原味的豆漿,當時不溝水,加鮮奶進去,效果更好,試試看,絕對好喝。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08, 2022 15:00

July 7, 2022

送別倪匡 笑遊時空

1 like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07, 2022 18:03

July 3, 2022

倪匡病逝享年87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樂觀抗癌掛心愛妻 倪匡病逝享年87 書就傳奇千萬字 笑遊人間九十年

【明報專訊】被譽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寫下《衛斯理》等膾炙人口科幻小說的著名作家倪匡昨午逝世,享年87歲。倪匡晚年確診皮膚癌,身邊好友稱他雖患頑疾,但樂觀依然,最擔心是患有腦退化症的愛妻。《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對倪匡離世表示哀痛,指其筆下作品影響深遠,相信「香港前無古人,也再無後來者」;作家陶傑形容他「是非常罕有的天才」,讚揚他對世界觀察通透而準確,是全球華人世界最清醒的人。

1935年生於上海的倪匡,本名倪亦明及倪聰,祖籍浙江寧波鎮海,是作家亦舒的胞兄。他1957年從內地逃難來港,曾做雜工,創作生涯始於報館,往後以一枝健筆縱橫文壇,憑着無窮想像力,寫下逾300本小說及逾450個電影劇本,寫作題材廣泛,經典作品如《衛斯理》、《原振俠》及《女黑俠木蘭花》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他曾寫電影劇本,代表作包括《獨臂刀》。向來敢言的他,生前屢表明反共立場。倪匡曾說若寫一生自傳,三百字已足,「此生將盡,兩句話可以概括,曰:七八十年皓皓粼粼無為日,五六千萬炎炎詹詹荒唐言」。

倪匡離世消息先由作家沈西城昨傍晚在facebook披露。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向本報證實倪匡死訊,指他在家離世。田形容倪匡是多產及多元化文人,慨嘆金庸、古龍、倪匡先後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倪匡兒子倪震未有回覆本報短訊查詢。

《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在倪匡晚年每逢大時大節都探望他,最後相見是今年農曆新年,當時倪匡能走動,說話頭腦清晰。他說,倪匡約3至4年前患皮膚癌,但樂觀依然,經常說笑,「沒給人感覺他是痛苦」。他透露倪匡生前最擔心患腦退化症的妻子,憂離世後沒人照顧愛妻,「一直話要走在太太後」,說罷哽咽。

潘耀明形容倪匡作品影響深遠(見另稿),「香港前無古人,也再無後來者」,其離世使人悲痛,「沒想到走得咁快」。倪匡與著名作家金庸、黃霑和蔡瀾並譽「香江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如今惟蔡瀾健在。

倪匡身前好友、身在外地的作家陶傑稱,上周曾與倪匡視像見面,當時倪匡沒說話,僅臉帶微笑回應。他對倪離世感到不捨,但對方年事已高,近年身體漸衰退,相信離世屬解脫。

已故作家金庸曾評價倪匡,「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陶傑表示,「全球華人世界得佢一個咁有想像力、頭腦咁清醒」,形容倪匡「是非常罕有的天才」,具清晰的常識邏輯及推理能力,也對香港、中國以至世界的觀察通透而準確,相信「後無來者」。他說,倪匡以簡單及淺白文字,帶出最深刻的道理,港人要繼續讀其小說,吸收其智慧,「香港人要記住他的說話」。

曾為倪匡續寫《原振俠》的作家沈西城說,「如倪匡先生咁有良知、咁有智慧的作家,香港好難再有了」,《衛斯理》等創作固然精彩,但若說一生最大成就,是其高尚人格、不屈不撓的精神、遠大目光及智慧,「希望青年人學習他的精神」。倪匡2018年曾接受港台《鏗鏘說》訪問,訪談翌年播出,當時訪問倪匡的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資深大律師石永泰憶述,倪匡當時雖行動不便,但頭腦仍清醒,說話一貫幽默及尖銳,字字珠璣,猶如「頭腦精靈的老頑童」。他形容對方是傳奇人物,相信港人會永遠懷念他。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衛斯理系列橫跨40年

【明報專訊】有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稱號的倪匡,不但寫得快,亦寫得廣,除為人熟悉的科幻小說,亦寫過武俠小說、靈異故事,以及唯一長篇愛情小說《呼倫池的微波》,也是他首本著作。倪匡曾任電影編劇,筆下300多部劇本拍成電影,成名作是導演張徹執導的《獨臂刀》。由他代筆的武俠小說更是不計其數,包括古龍的《絕代雙驕》,又曾代筆《天龍八部》,倪匡把書中角色「阿紫」弄瞎,曾令金庸非常頭痛。

《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說,倪匡創作題材廣泛,除科幻小說也寫劇本,更曾為金庸代筆寫《天龍八部》部分章節,其讀者遍佈各地,影響深遠,「讀者面與金庸不相伯仲」。他形容倪匡文筆流暢,寫下情節曲折離奇,其代表作科幻小說《衛斯理》提及複製人、黑洞,當時被外界視為荒謬,如今回首,證明他言之成理。

倪匡一生寫過逾300本小說、450個電影劇本,還未計及散文、專欄、政論等文章;除文思敏捷,亦要有驚人的寫稿速度,他曾透露高峰時一日最多寫兩萬字,亦曾自誇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及最快的人,以及「全港唯一能靠文字吃飯的人」。他曾透露創作高峰期的稿費和版稅,一年收入最高逾200萬元。

倪匡於1957年從內地偷渡來港,做過幾個月苦工後在《工商日報》投稿小說《活埋》掙取首筆稿費,從此踏上作家之路;之後曾創作武俠小說,到1963年起以衛斯理筆名創作百多本科幻小說,直至最後一部作品《只限老友》於2005年出版,他亦宣布封筆。他於2019年香港書展上分享創作心得時說,衛斯理之名來自港島大坑「衛斯理村」。

翻查資料,倪匡首篇以衛斯理為主角的科幻小說在《明報》面世,名為《鑽石花》,當時報紙版面更附有插圖,由1963年3月11日連載至7月21日,從此帶動衛斯理小說追看熱潮。衛斯理及原振俠系列多部作品曾改編電影及電視劇。

劇本方面,成名作是張徹執導的《獨臂刀》,該片是香港史上首部衝破百萬票房的電影,令倪匡成為百萬編劇;擔任電影編劇的10多年中,知名作品包括爾冬陞主演的《三闖少林》及狄龍主演的《鷹王》;1972年上映、由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虛構人物陳真和劇中經典場面亦出自倪匡手筆 ,他對香港影壇貢獻良多,2012年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大會以影響華語電影的「響噹噹人物」來形容他;2018年獲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頒發編劇會銀禧榮譽大獎。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自言年輕風流 與妻廝守到老

【明報專訊】小說大家倪匡曾與好友黃霑和蔡瀾於1980年代一同主持亞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節目中3人一邊品酒、一邊與嘉賓傾談,內容包括人生經歷、時事等。自認生性風流,倪匡曾多次在訪問中承認游走不同女子之間,亦喜歡收集女星裸照和色情光碟,但他與太太李果珍結婚63年相守到老,二人更以「妹妹豬」、「豬豬妹」相稱。

翻查過往訪問,倪匡與太太在學時認識,拍拖數月後結婚,二人結婚當天正是《明報》創刊之日。倪匡多次說,年輕時風流,45歲時最沉迷女色,「姘頭」多,曾同時周旋於五六名女子之間。他在訪問中坦承喜歡欣賞美女,亦愛蒐集寫真集,尤喜女星舒淇,數本寫真集亦買齊。

自言風流的倪匡曾說這生人只談過一次戀愛,對象是太太,二人於1992年移居美國,直至2007年因太太不習慣而回港,即使太太患上腦退化症,倪匡亦繼續愛護太太,相守到老。

曾爆出「食肉要食肥、食雞要食皮」的倪匡,對食方面較隨便,但好友蔡瀾為知名食家,曾在倪匡移居美國期間,每年帶同倪匡喜歡的美食飛往探望。有一年,蔡瀾明知美國海關對進口食材管制嚴格,但亦知倪匡掛念家鄉的蜜汁火方,便冒險將金華火腿偷運過關予倪匡;亦有一年蔡瀾在墨西哥工作,趁空檔帶同數支當地特產的酒飛往美國探望。

知名作家亦舒為倪匡胞妹,過往訪問中倪匡曾說已有逾20年沒見過亦舒,每次致電均會轉駁至留言信箱,更說亦舒的脾氣不好。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年輕時被指反革命偷渡來港 倪匡自言反共 對港未來悲觀

【明報專訊】於上海出生的倪匡,10多歲時輟學離家成為公安幹警,惟在內蒙古被懷疑為「反革命」,隨後騎馬逃離投靠兄長,再往上海,輾轉再坐船偷渡到香港,自此沒有再踏足內地。自言「反共」立場鮮明的倪匡曾表示,佩服年輕人敢於反抗,表示對香港未來悲觀,再努力也救不了,但認為最壞也只會變成另一個深圳。他早年亦曾評論香港特首選舉是「派個A餐、B餐畀你,是旦選一個,最多畀多個C餐選擇你」。

倪匡年輕時輟學離家北上,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3個月,隨後成為公安幹警,從江蘇調派到內蒙古,管理勞改農場犯人,當時倪匡年僅20歲。在內蒙逗留兩年間,倪匡曾因飼養小狼狗、在批評會上發出笑聲等而與其他軍人結怨,其後因拆掉橋生火取暖,被判「破壞交通」罪名,更被指是「反革命」,一度寫上承認自己「潛存的反革命思想」字句和接受隔離調查。

等待審判期間,一名蒙古族人朋友向他通風報信,指他將被審判,勸他逃離,更替他找來一匹馬、其個人檔案和指引他離開。倪匡離開後曾翻閱其個人檔案,當中在組織鑑定方面被評「自由主義」、「自由散漫」、「思想覺悟不高」、「批評領導」、「與組織對抗」等。

倪匡的父母在香港,數名兄弟姊妹當時亦在不同地方,其中兄長倪亦方為共產黨員,曾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亦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章,當時倪匡逃離內蒙後,曾在兄長家住了個多月,其後到上海投靠親戚,後來看到有廣告能幫忙到香港定居,便先坐車到廣州,再偷渡到澳門,後坐船偷渡到香港,當時倪匡22歲。

離開內地多年,倪匡從沒想過回去。在他離開內地50年時,《亞洲週刊》曾為他策劃回鄉之行,內地相關部門亦有打點細節,惟倪匡最終選擇拒絕。他更在回歸前數年移居美國,當時他亦以為自己不會回頭,最終在移居10多年後回流香港。

過去倪匡曾在公開場合中談論時政,在1990年代的電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中曾指回歸後的香港是大規模難民營,認為英國應該讓港人搬往南美洲的一個島;他其中一部科幻作品《追龍》更提到東方一個城市將因其優點盡失而滅亡,他說該部作品寫於中英談判時期,作品中的東方城市是指香港,當時已認為香港「冇得救」,這看法一直沒動搖。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03, 2022 18:41

July 1, 2022

番薯

名副其實,番薯是由「番」邦而來,本來並非中國東西。因為粗生,一向來我們認為它很賤,並不重視。

和番薯有關的都不是甚麼好東西,廣東人甚至問到某某人時,哦,他賣番薯去了,就是翹了辮子,死去之意。

一點都不甜,吃得滿口糊的番薯,實在令人懊惱。以為下糖可以解決問題,豈知又遇到些口感黏黐黐,又很硬的番薯,這時你真的會把它涉進死字去。

大概最令人怨恨的是天天吃,吃得無味,吃得腳腫,但一切卻與番薯無關,誰叫領導者窮兵黷武?不能怪番薯,因為在這太平盛世,番薯已賣得不便宜,有時在餐廳看到甜品菜單上有番薯湯,大叫好嘢,快來一碗。侍者奉上賬單,三十幾塊,還未加一 。

番薯,又名地瓜和紅薯,外表差不多,裏面的肉有黃色的、紅色的,還有一種紫得發艷的,煲起糖水來,整鍋都是紫色的水。

這種紫色番薯偶爾在香港也能找到,但絕對不像加拿大的那麼甜,那麼紫,很多移民的香港人都說是由東方帶來的種,忘記了它本身帶個「番」字,很有可能是當年的印第安人留下的恩物。

除了煲湯,最普通的吃法是用火來煨,這一道大工程,在家裏難於做得好,還是交俾街邊小販去處理吧,北京尤其流行,賣的煨番薯真是甜到漏蜜,一點也不誇張。

煨番薯是用一個鐵桶, 裏面放著燒紅的石頭,慢慢把它烘熟。這個方法傳至日本,至今在銀座街頭還有賣,大叫燒薯,石頭燒著,酒吧女郎送客出來,叫冤大頭買一個給她們吃,盛惠兩千五百円,合共百多兩百港幣。

懷念的是福建人煮的番薯粥,當年大米有限,把番薯扔進去補充,現在其他地方難得,台灣還有很多到處可以吃到。

最好吃還有番薯的副產品,那就是番薯葉了。將它燙熟後淋上一匙凝固了的豬油,讓它慢慢在葉上溶化,令葉子發出光輝和香味,是 天下美味,目前已成為瀕臨絕種的菜譜之一了。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01, 2022 15:00

June 24, 2022

山葵

自從香港人吃日本魚生吃上癮後,山葵Wasabi也跟著流行。這種攻鼻的刺激,是前所未有,對它產生無限的好感。

山葵是種很愛美,又愛乾淨的植物,通常長在瀑布的周圍。水不清,便死掉。

普通壽司店裏用的多是粉狀山葵,加了水拌成膏和醬油混在一起,點著生魚片來吃。高級鋪子才用原型山葵, 小胡蘿蔔般粗,顏色和外表都難看,又黑又綠地毫不起眼。這種山葵賣得不便宜,用來磨了,露出碧綠,美極了。日本人迷信說把山葵膏黏在碗底,放它一陣子,才會更辣,不知是甚麼根據。

愈吃愈要求強烈,香港人吃魚生時叫師傅給他們一大團,才感到夠本。有時,懷疑他們到底在吃魚生,還是純粹吃山葵。

正確的吃法,山葵不應太多,也絕對不混在醬油裏。日本人一切講究美態,又黑又澄的醬油很美,混了山葵之後就濁了。所以吃刺身時,先用筷子挾一丁丁的山葵,放在魚生上,再把整塊東西蘸醬油,然後放進口中嚼。

這麼一來,醬油還是那麼美。那一丁丁的山葵比在醬油中沖淡後更辣。你如果用這方法吃魚生,老一輩的日本人會對你肅然起敬。年輕的就不懂了,他們也混在醬油中吃。

當今的山葵已用在任何你能想像的食材上了,先是用山葵煲綠豆,又有山葵沙律醬,也有山葵紫菜等等。最後變本加厲,出現了山葵雪糕。

一般人以為山葵只用根部,其實整棵山葵都能吃,最原始的吃法是把山葵的葉子和梗部切段,浸在醬油中一兩天,當成泡菜,又鹹又辣,很好吃,連吞白飯三大碗。

市面上最常見的山葵,是裝進牙膏筒的,不知用了甚麼化學味覺和薯粉,真芷山葵只下了一點點。要用它的話,寧願買粉狀山葵來開。先把兩三湯匙粉放進碗裏,再加水,從最少分量的水開始拌它,慢慢再加,一下子水放得太多,就救不了了。

我有一個方法請各位試試看:不用水,用日本清酒代替,混出來的山葵膏,特別美味。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24, 2022 15:00

June 17, 2022

椰菜花

椰菜花英語作Cauliflower,法文為Chou-Fleur。

別以為只有白色,橙色、紅色皆有。白的有個很漂亮的名字叫「雪冠」,橙的叫「橘花球」,紅的叫「紫后」。

還有有一種很怪,像史前動物有角烏龜,也叫珊瑚礁,香港市場中也有出售,味道比一般的椰菜花還要甜。

當今已不見野生的了,椰菜花都是人工種植,葉子在地面上向四周張開,我們吃的是中間花蕊,含極高的維他命C。

首先,要洗椰菜花根本就不可能,花蕊結得很實很緊,就算從尾部剖開,也不能徹底洗淨,唯有用刀子把表面上沾著污泥的地方削去而已,縫中藏了些甚麼不知道。

洋人極愛將椰菜花切片,當沙律生吃,農禁用得過多的今日,是很不智的。還是吃它們用來做的泡菜安全。

椰菜花泡鹹菜只是浸在醋和鹽水之中,無多大學問。有些是煮熟才浸,有些就那麼浸,前者較軟,後者較硬的分別而已,都不是太好吃的東西。

中菜用椰菜花,也不見得比洋人精巧。椰菜花本身無味,吃起來像嚼發泡膠,本身難於討好,也少聽到有人特別喜歡。

我們將它切開來炒,大師傅會過過水,家庭主婦就那麼炒,很難熟,有個辦法是下多點水,等汁滾了,上鑊蓋,炒不熟也要炊熟它。

炒豬肉片,牛肉絲是最普通的做法,也不是甚麼上得了廳堂的菜。

齋菜中也喜歡用它來做原料,本身已無味,沒有了肉更糟糕,只有下大量生油和味精炮製,是素菜中最不容易嚥喉者。

我也想不出有甚麼辦法把椰菜花弄得好吃。唯有把它當芥菜一樣泡:椰菜花切成小角,魚蛋般大,抹上鹽、出水,待乾,用一個玻璃瓶裝起來,放半瓶魚露,加辣椒、糖、大蒜片泡個一兩天就可以吃,還不錯。

西餐中,看到椰菜花當成牛扒豬扒的配菜,烚熟了放在碟邊,我從來沒去碰過它。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17, 2022 15:00

June 10, 2022

螺的貴族當然是巨型的響螺,他的殼可拿來當喇叭吹,故叫響螺吧?響螺會不會自響呢?在海底叫了沒人聽到。田螺倒會叫,花園中的蝸牛也會在下雨之前或晚上叫。

把響螺劏片,油泡之,為最高級的潮州菜。響螺的內臟可吃,因為鑽在殼的尖端,故稱之為「頭」。潮州人叫響螺吃,如果餐廳不把頭也弄出來的話,就不付錢了。

小型響螺當今在菜市場中也常見,並不貴,可能是大量人工養殖。請小販為你把殼去掉,加一塊瘦肉來燉,是非常滋陰補腎的湯,喝時加兩三滴白蘭地味道更佳。

外國進口的很多冷凍響螺肉,已去殼,覺得更便宜,用來燉湯也不錯。

響螺的親戚東風螺,身價賤得多,但也十分美味,看你怎麼炮製,像辣酒煮東風螺就非常特別,已成為一道名菜,這一功應記當年「大佛口餐廳」的老闆陳啟榮,是他首創的。

更便宜的螺,就是田螺了。和其他親戚不一樣,牠長在淡水裏,有人耕田,就有田螺吃。近來這個想法也不同了,種榖時撒大量農藥,連田螺也殺個絕種。

加很多蒜茸和金不換葉子來炒田螺,最好吃。從前廟街街邊小販炒的田螺也令人念念不忘,但是遇到田螺生仔的季節,吸田螺肉吃下,滿口都是小田螺殼,非常討厭。

新派上海菜肉塞田螺改正道個毛病,大師傅把田螺去掉子和其他內臟, 只剩下肉,再加豬肉去剁,最後塞入田螺殼裏去炒,真是一道花工夫的好菜。

法國人吃的田螺,樣子介乎中國田螺和蝸牛之間,大家卻笑他們吃蝸牛,其實是螺的一種,生長在花園裏,亦屬淡水種。法國人的吃法多數是把蒜茸塞入田螺中,再放入爐裏焗,但也有挖肉去炒的做法。

日本有種螺,蘋果般大,叫為「蠑螺Sazae」。伊豆海邊最常見,放在炭上烤,肉挖出來吃,海水和螺汁當湯喝,是下酒的好菜。至於把螺肉切片,冬菇等蔬菜再塞入殼中炮製的叫 「殼燒Tsuboyaki」,沒有原粒烤那麼好吃。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10, 2022 15:00

June 3, 2022

這個題材實在太廣,牛的吃法千變萬化,除了印度人和中國佛教徒不吃牛之外,全世界都吃,成為人類最熟悉的一種肉類。

仁慈之意,出於老牛耕了一輩子的田,還要吃牠,忍不忍心?但當今的牛多數是養的,甚麼事都不必做,當牠是豬好了,吃得心安理得。

老友小不點最拿手做台灣牛肉麵,請她出來開店。她說生意愈好屠的牛愈多,不肯為之,—門手藝就要失傳,實在可惜。

最有味道、最柔軟、最夠油的當然是肥牛那個部分了。不是每隻牛都有的,名副其實地要肥的,拿來打邊爐最適當,原汁原味嘛。要炮製的話,就是白灼了。

怎麼灼?用一鍋水,下黃薑末、萬字醬油,等水滾了,把切片的肥牛放進去,水的溫度即降,這時把肉撈起來。待水再滚,又把半生熟的肉放進去,熄火,就是一道完美的白灼肥牛了。

西洋人的牛扒、韓國人的烤肉、日本人的鐵板燒,都是以牛為主,也不一定要現屠現吃。洋人還講究有Dry Aged的炮製法,把牛肉掛在大型的冰箱中,等酵素把肉的纖維變化,更有肉味,更為柔軟。

所有肉類之中也只有牛肉最乾淨,有些牛扒血淋淋,照吃可也。吃生的更是無妨,西餐中約韃靼牛肉,就是取最肥美的那部分剁碎生吃。韓國人的Yukei也是將生牛肉切絲上桌,加蜜糖梨絲來吃。

我見過一位法國友人做菜給兩個女兒,把一大塊生牛扒放進攪拌機內,加大量的蒜頭,磨了出來就那麼吃,兩個女兒長得婷婷玉立,一點事也沒有。

被世界公認為最好吃的牛,當然日本的「和牛」了。Wagyu這個英文拼法也在歐美流行起來,非它不歡。但愛好普通牛肉的人認為「和牛」的肉味不夠,怎麼柔軟也沒用。

有個神話是「和牛」要餵啤酒和人工按摩才養得出來的。我問過神戶養牛的人有沒有這回事。他回答「有」,不過是「當電視攝影隊來拍的時候」。

1 like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03, 2022 15:00

陳皮

陳皮,廣東語系地區之外的人,聽到了還以為是一個人的名字。記得粤語片中也有一個叫陳皮的演員。

在菜市場中,賣蔬菜或水果的小飯,把當造的橘子剝皮,用鐵線穿著,叠成一條條曬乾。製造出的陳皮,翌年拿來賣,價錢比橘子好賺,橘子肉反而賤賣了。外國人眼中,是個怪現象。

也只有我們會用這種食材。日本諸多香料之中,就不見陳皮,顯出他們的飲食文化歷史不夠長久。

名副其實地愈陳愈好,但是保存得不佳,陳皮腐爛,只有當垃圾了。

也不是每一個橙或橘的皮都能製造,一定要選夠新鮮夠薄的橘子才行,品種不好的話,苦澀味就太重了。一両陳皮賣的比金子還貴,也是外國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

怎麼判斷?先要乾身,一有點濕氣,霉味就出現。色澤也不是愈黑愈好。深深的褐,而且要褐得有些光澤。它非常輕身,拿在手上有點像紙的感覺。再用鼻子一聞,傳來一陣幽香,就是最高級。

就那麼切的話一下子爆裂,略略浸水,十來分鐘左右,便可以取出來切成細絲,當然應該愈幼愈好,有時藥材店中也有破碎的陳皮出售,價錢只有完整的百分之一 ,倒也無妨,可以把它磨成粉末運用。

陳皮的烹調法多種,有鹹的也有甜的,凡是炆的食物,配合得最佳。

最出名的菜莫過於陳皮鴨了。過程並不如一般人想得那麼複雜。先買一隻鴨,去掉皮。但也不能完全無油,把鴨腿的皮留著,不要全部剝個精光。

水滚了把鴨子放入,蓋住整隻鴨的水分就是適當的分量,切記不用醬油,下鹽可矣。這時放入陳皮,下多少隨你的喜愛而定。以慢火炆之,至到水分完全乾掉為止,其他配料甚麼都不必加,就是一隻完美的陳皮鴨了。

至於甜品,最適宜煲綠豆,陳皮絲甚有咬頭,口感不錯,如果不用絲,撒上陳皮粉,也能充數。總之比完全不下陳皮的好吃出幾百倍來。

1 like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03, 2022 15:00

倪匡's Blog

倪匡
倪匡 isn't a Goodreads Author (yet), but they do have a blog, so here are some recent posts imported from their feed.
Follow 倪匡's blog with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