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s Blog, page 12
December 2, 2022
芫荽
芫荽,俗名香菜。極有個性,強烈得很,味道不是人人能接受,尤其是沒吃過的日本人,一看到就要由餸菜中取出來。
英文名字叫Coriander,時常和西洋芫荽Parsley混亂,還是叫Cilantro比較恰當。有時,用Cilantro歐洲人搞不清楚,要叫Chinese Parsley才買得到。
Cilantro來自希臘文Koris,是臭蟲的意思。味道有多厲害!所以歐洲人吃不慣,除了葡萄牙。葡萄牙人從非洲引進這種飲食習慣,不覺臭,反而香。
其實吃芫荽的國家可多的是,埃及人建金字塔時已有用芫荽的記錄。印度人更喜愛,連芫荽的種子也拿去撈咖喱粉。在印度,芫荽極便宜,我有一次在賓加羅拍戲,到街市買菜煮給工作人員吃,芫荽一公斤才賣一塊港幣。
東南亞更不必說,泰國人幾乎無芫荽不歡,他們吃芫荽,連根吃的。
中國菜裏,拿芫荽當裝飾,實在對它不起。不過有些年輕人也討厭的。
芫荽入菜,款式千變萬化,最原始的是潮州人的吃法。早上煲粥前,先把芫荽洗乾淨,切段,然後以魚露泡之,等粥一滾好,即能拌著吃。太香太好味,連吃三大碗粥,面不變色。
北方人拿來和腐皮一齊拌涼菜,也能送酒。有時我把芫荽和江魚仔爆它一爆,放進冰箱,一想到就拿出來吃。
泰國人的拌涼菜稱之為醃Yum,醃牛肉、醃粉絲、醃雞腳,和紅乾葱片一樣重要的,就是芫荽了 。
台灣人的肉臊麵,湯中也下芫荽。想起來,好像所有的湯,甚麼大血湯、大腸湯、貢丸湯、四神湯等,都要下。
芫荽和湯的確配合得極佳,下一撮芫荽固然美味,但喝了不過癮,乾脆用大把芫荽煲湯好了。廣東人的皮蛋瘦肉芫荽湯,的確一流。從前在賈炳達道上有家鋪子,老闆知道我喜歡,一看到我就跑進廚房,用大量的鯇魚片和芫荽隔火清燉,做出來的湯呈翡翠顏色,如水晶一樣透明。整盅喝完,宿醉一掃而空,天下極品也。
November 25, 2022
落花生
Peanuts花生,我總叫它的全名落花生,很有詩意。
落花生是我最喜愛的一種豆類,百食不厭,愈吃愈起勁,不能罷休。唯一弊病是吃了放屁。
外國人的焗落花生Roasted Peanuts或中國人的炒落花生炸落花生,都是最劣等的做法,吃了喉嚨發泡,對落花生不起。
水煮落花生或蒸烚落花生才最能把美味帶出,又香又軟熟,真是好吃。從前在旺角道能看到一個小販賣連殼的蒸落花生,當今不知去了哪裏?南洋街邊,尤其是在檳城,烚落花生常見,只是他們把殼子炮製得深黃,雖然不是化學染料,我看了也不開胃。
九龍城街市中,很多菜檔賣煮熟帶殼的落花生。放鹽,把水滾了,煮到水乾為止,天下美味。一斤才賣五塊錢,買個三斤,吃到飽飽為止。
雜貨店裏也賣生的花生米,分大的和細的,有些人會比較,我則認為兩者皆宜,大小通吃可也。
買它一斤,放在冷水泡過夜,或在滾水裏煮個十分鐘,將皮的澀味除去,就可以煮了。有些人要去衣才吃,我愛吃連衣的。
放一小撮鹽,水滾了用慢火熬一個小時,即可吃;喜歡更軟熟的話,煮兩個鐘。
煮時水中加滷汁,向賣滷鵝的小販討個一小包就是。等水煮乾了,花生就能吃,我去餐廳看到這種佐菜的小食,總一連要幾碟,其他佳餚不吃也罷。
北京菜的冷盤中,一定有水煮落花生,山東涼菜中,煮得半生不熟,帶甜臭青味的,也可口。到了咸豐酒店,來一大碟落花生送紹興花彫,店裏叫「大彫」的,又香又甜,一碗才八塊錢,喝得不亦樂乎,但沒有落花生配之,味道就差。
烹調落花生的最高境界,莫過於豬尾煮落花生了。同樣方法,去衣澀,備用。先把豬尾煲個一小時,再放落花生進去多煮一個鐘,這時香味傳來,啃豬尾的皮,噬其骨,再大湯匙舀落花生吃,最後把那又濃又厚的湯喝進肚,不羨仙矣。
November 18, 2022
苦瓜
苦瓜,是很受中國人歡迎的疏菜。年輕人不愛吃,愈老愈懂得欣賞,但人一老,頭腦僵化,甚迷信,覺得苦字不吉利,廣東人又稱之為涼瓜,取其性寒消暑解毒之意。
種類很多,有的皮光滑帶凹凸,顏色也由淺綠至深綠,中間有子,熟時見紅色。
吃法多不勝數,近來大家注意健康,認為生吃最有益,就那麼榨汁來喝,愈苦愈新鮮。台灣人種的苦瓜是白色的,叫成白玉苦瓜,榨後加點牛奶,大家都白色。街頭巷尾皆見小販賣這種飲料,像香港人喝橙汁那麼普遍。
廣東人則愛生炒,就那麼用油爆之,蒜頭也不必下了。有時加點豆豉,很奇怪地豆豉和苦瓜配合甚佳。牛肉炒苦瓜也是一道普遍的菜,店裏吃到的多是把牛肉泡得一點味道也沒有,不如自己炒。在街市的牛肉檔買一塊叫「封門柳」的部分,請小販為你切為薄片,油爆熱先兜一兜苦瓜,再下牛肉,見肉的顏色沒有血水,即刻起鑊,大功告成。
用苦瓜來炊別的東西,像排骨等也上乘。有時看到有大石斑的魚扣,可以買來炊之。魚頭魚尾皆能炊。比較特別的是炆螃蟹,尤其是來自澳門的奄仔蟹。
日本人不會吃苦瓜,但受中國菜影響很大的沖繩島人就最愛吃。那裏的瓜種較小,外表長滿了又多又細的疙瘩,深綠色。樣子和中國苦瓜大致相同,但非常苦,沖繩島人把苦瓜切片後煎雞蛋,是家常菜。
最近一些所謂的新派餐廳,用話梅汁去生浸,甚受歡迎,皆因話梅用糖精醃製,凡是帶糖精的東西都可口,但多吃無益。
也有人創出一道叫「人生」的菜,先把苦瓜榨汁備用,然後浸蜆乾,酸薑角切碎,最後下大量胡椒打雞蛋加苦瓜片和汁蒸之,上桌的菜外表像普通的蒸蛋,一吃之下,甜酸苦辣皆全,故名之。
炒苦瓜,餐廳大師傅喜歡先在滚水中燙過再炒,苦味盡失。故有一道把苦瓜切片,一半過水,一半原封不動,一齊炒之,菜名叫為「苦瓜炒苦瓜」。
November 11, 2022
八爪魚
八爪魚。吃的國家有中國 ,日本、韓國、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之外,見到我怕,別說吃了,希治閣有部電影,寫英國探長的老婆炮製八爪魚晚餐,她一反身,丈夫即刻丟掉。
我們也很少將牠拿來煮炒,最普通的是吃八爪魚乾。和蓮藕一起煲湯。但也限於廣東人,江浙一帶的人不煲湯,一見八爪魚的紫色湯,大叫顏色曖昧也。
八爪魚熬汁後炒飯,是道名菜,從前富麗華的中餐廳做得好,當今已罕見。
山東濟南有家做八爪魚做得出色的餐廳,白灼後點醬吃,客人特別喜愛,是因為灼得十分軟熟,如何灼法,該店說是商業秘密。
地中海國家最喜歡用橄欖油來煎牠,吃的是小隻的,大爪魚他們還是不太會吃。
全世界吃得最多八爪魚的國家,應該是日本吧。一年吃十二萬噸,自己產四五萬噸,其他的由非洲輸入。
在北海道的菜市場中常看到一顆顆如二十世紀梨那麼大的紫色東西,起初不知道是甚麼,原來是煮熟的八爪魚頭。
乾貨店有一包包,裏面像加應子的東西,叫為Tobi,是八爪魚的嘴和啄角,味如魷魚乾,韌得要命,但旅行時哽一粒,好過香口膠。
一個個如柚子般大的,是煮八爪魚,連頭帶脚,有的很硬,有的軟熟。
為甚麼做法不一樣。真正會做的人把八爪魚灼熟後,拿蘿蔔去敲碎纖維再煮,就軟了。當然,蘿蔔不是像棒一樣敲打,而是垂直,用臼舂之。
煮法也靠經驗,和紅豆一齊煮,才軟。所以你看到的熟八爪魚,多數是因為紅豆而染赤,下紅色顏料騙人的賤貨也有。
還有韓國人的吃法最特別,也不能叫為做法,只不過是把一隻拳頭般大的八爪魚斬為八塊罷了。
活生生地看到牠蠕動,就那麼沾醬油和山葵來吃,放進口,吸盤一下子黐住你的口腔,要拼命咬牠,才感到一陣甜味。那種經驗不是人人敢嘗的。
November 4, 2022
墨斗
墨斗和魷魚最大的分別,是前者身上有一瑰硬骨,大起來有點像拖鞋,而後者只生一條透明的軟骨。
那塊硬骨在中醫上可以拿來當葯材用。我們小時沒電子游戲機,成為玩具。把它在石頭上磨,磨得發熱,拿去燙其他頑童。
因為肉身厚,潮州人多數是把牠煮熟後掛起來風乾。等涼了切片來吃,廣東人也有此吃法,不過下顏色染成橙紅。
很奇怪地,和魷魚一樣,墨斗也有一層皮,皮不剝就煮的話,肉一定硬。剝了皮很柔軟,比魷魚更容易咬嚼。
日人稱墨斗為Mongo Ika,當刺身吃,也炸成天婦羅。當壽司還沒有流行時,我在西貫海邊看到有人賣游水大墨斗,我叫餐廳拿去切片,自備山葵和日本醬油食之。旁桌的人看了大驚小怪,當今此吃法已相當流行。肉當刺身,鬚和頭拿去煮湯。
刀章好的大師傅,可以將墨斗片成數層,留下一部分黏起來,再把蝦剁碎成花膠,釀入墨斗之中,再斬件後拿去蒸或炸,做成一層白一層紅的菜,又好看又好吃。
潮州人有時也把墨斗切件後煮鹹酸菜吃之,凡是腥一點的魚,如海饅、魔鬼魚、鯊魚等,潮州人都用鹹酸菜煮,墨斗如此炮製,大概是嫌它價賤之故。
但當今的墨斗也賣得不便宜,所以打成墨斗丸之後,是所有肉丸之中最貴的了。貴歸貴,也有人買,但是在香港吃到所有的墨魚丸,都是芡粉下得太多,變成沒甚麼墨斗味, 一咬下,盡是漿糊,是種極討人厭的感覺。為甚麼不做一些完全是墨斗肉的魚丸呢?一好吃就做出名堂,做出名堂後就發財嘛。 香港人不懂得就不懂。
煮熟後的墨斗,蘸潮州醬料如三參醬或橘油吃,很對味。這種甜與鹹的配合,也是三代有錢的少爺發明出來的吃法吧?
一次出海,網中捕到小隻墨斗,五毛硬幣般大,硬骨還沒形成,就那麼拿來混醬油當花生下酒,鮮甜得不得了,也是畢生難忘的經驗。
October 28, 2022
魷魚
魷魚,也叫烏賊,英文的Squid和Cuttlefish都指魷魚,日本文為Ika、西班牙人叫為Calamail,意大利名之Caramaro,在歐洲旅行看餐單時習用。
全世界的年產有一百二十萬到一百四十萬噸那麼多,魷魚是最平價的一種海鮮,吃法千變萬化。
從日本人的生吃,以熟練的刀章切為細絲,像素麵,故稱之為Ika Someh,到中國人的煮炒,也靠刀功。剝了那層皮,去體中軟骨和頭鬚,再將它交叉橫切,刀刀不折,炒出美麗的花紋。這並不難,廚藝嘛,不是甚麼高科技,失敗了幾次就學會。做起菜來,比甚麼功夫都不花好得多,你說是不是?
魷魚的種類一共有五百多種,其中烹調用的只限於十五到二十種罷了。我認為最好吃又最軟熟的魷魚是拇指般大的那一種,要看新鮮不新鮮,在魚檔中用手指刮一刮牠的身體,即刻起變化,成為一條黑線的,一定新鮮。不過不能在不相熟的魚檔做此事,否則被罵。
把這種魷魚拔鬚及軟骨之後洗淨備用,用豬肉加馬蹄剁碎,調味,再塞入魷魚之中,最後用一枝中國芹菜插入鬚頭,牢牢釘進魚之中,放在碟上,撒上夜香花和薑絲,蒸個八分鐘即成,是一道又漂亮又美味的菜。
意大利人拿來切圈,沾麵粉去炸,這時不叫Calamaro而叫Frittura Mista了。其他國家的魷魚這種做法沒甚麼吃頭,但在地中海抓到的品種極為鮮甜,又很香,伴起意粉來味道也的確不同。
日本人把飯塞進大隻的魷魚,切開來當飯糰吃,味道平凡。有種把鬚塞肚,再用醬油和糖醋去煮的做法,叫鐵炮燒,但最家常的還是把生魷魚用鹽泡潰,又鹹又腥,很能下飯,叫為「鹽辛」,也稱之為「酒盜」,吃了鹹到要偷酒來喝。
有次跟日本人半夜出海,捕捉會發光的小魷魚,叫「螢烏賊」。網了起來,魷魚還會叫,說了你也不相信。抓到的螢烏賊洗也不洗,就那麼弄進一隻缸醬油裏面,又叫又跳。這邊廂,炊了一大鍋飯,等熱騰騰香噴噴的日本米熟了,撈八九隻螢烏賊入碗,拌它一拌,就那麼在漁船中吃將起來,天下美味。
October 21, 2022
豆角
豆角,北方人叫豇豆,閩南話叫菜豆仔,真名鮮有人知。英文名為Yard Long Bean,長起來有一碼之故,又叫蘆筍豆Asparagus Bean,但和蘆筍的身價差個十萬八千里。
原產地應該是印度吧。最大的分別是淺錄色肥大的種,和深綠瘦小的,我也看過白皮甚至於紅皮的豆角。
葉卵形、開蝶形花,有白、淡黃、紫藍和紫色數種顏色。它為蔓性植物,爬在架上,也有獨立生長的種。從樹幹上掛著一條條的豆莢,瘦瘦長長,樣子沒有青瓜那麼漂亮,也不可 愛。
吃法也顯然地比青瓜少,豆角味臭青,很少人生吃,除了泰國人之外,泰國菜中,用豆角沾著紫顏色的蝦醬,異味盡除。細嚼之下,可還真的值得生吃的。那蝦醬要是舂了一隻桂花蟬進去,更香更惹味,但是醬的顏色和味道卻相當恐怖。
因為豆角裏面的果仁很小很細,不值得剝開來吃,我們都是把整條切段,再炒之罷了。
最普通的做法是把油爆熱,放點蒜茸,然後將豆角炒個七成熟。上鑊蓋,讓它燜個一兩分鐘,不用鑊蓋的炒出來一定不入味。
和甚麼一齊炒?變化倒是很多,豬肉碎最常用,放潮州人的攬菜去炒也行。把蝦米舂碎後炒,最惹味。
印度人拿去煮咖喱,乾的或濕的都很可口 ,這種做法傳到印尼和馬來西亞,加入椰漿去燜,更香。
最愛吃豆角的,莫過於菲律賓人,可能他們煮時下了糖的關係,炮製出來的豆角多數黑黑地,不像我們炒得綠油油那麼美觀。
雖然很少生吃,但是在滾水中拖一拖,也不失其爽脆和碧綠,用這方法處理後,就可以和青瓜一樣加糖加鹽加醋,做成很刺激胃口的泡菜。
豆角的營養成分很高,也不必一一說明,最宜給小孩子吃,可助牙齒和骨骼。西洋人不會吃豆角、故煮法少了很多,連日本人也不會吃,更少了。
October 14, 2022
青瓜
青瓜本名胡瓜,當然是外國傳來,北方人稱之為黄瓜或花瓜,靑瓜本來多呈青色的嘛,還是廣東人叫為青瓜直截了當。
分大青瓜和小青瓜兩種,前者中間多核,核可吃,有它獨特的味道;當今的人流行吃小青瓜,外皮有不刺人的刺,故也叫為刺瓜,肉爽脆,最宜生吃。
最簡單就是切片或切條,點鹽或淋醬油生吃,日本人會拿來沾原粒豆炮秘製的麵豉,此種味噌帶甜,稱之為Morokyu。洋人用在沙律之中。
泡青瓜可以很容易地即切片後捏一把鹽即成。要更惹味,加糖和醋;更刺激的話,切辣椒,舂蝦米花生去泡,非常開胃。
複雜的是將它頭部連起來,身切十字形。中間放大量蒜頭、辣椒粉和魚腸,這是韓國人的做法,叫Oi -Kimchi。
德國人最愛用整條青瓜浸在醋中,撈起就那麼吃,切片則用在熱狗中。
烹調起來,有繁複的潮州半煎煮,把鮮蝦或魚煎了,再炒靑瓜,最後一起拿去滾湯,鮮甜到極點。
南洋雞飯也少不了青瓜,通常用的多核的大青瓜,放在碟底,再鋪上雞肉。
大青瓜帶苦,除苦的方法是切開一頭一尾,拿頭尾在瓜身上順時鐘磨,即有白沬出現,洗淨,苦味即消。
拿它來榨汁喝,有解毒美容和抗癌的作用,切開了貼在臉上,比SK II面膜的功能更顯著,一片面膜的錢,可買幾十條青瓜。
青瓜為攀附式的植物,當今栽培,多立枝或拉網,沒有古人竹棚下長瓜的幽雅了。
葉呈心形,雌雄皆開黃色的花,很漂亮,最可愛的吃法是把連花結成小小條的青瓜,擺在碟上沾五種醬料吃,悅目又可口。
英國上流社會愛吃青瓜三文治,在王爾德的小說中多次出現,我們常笑太過貧乏。
英國人窮也窮得樂趣,正宗的青瓜三文治做法是:把大青瓜削皮,切成紙般的薄片,揉點鹽,放個十五分鐘去水再把毛巾壓乾。麵包去皮,不烘,塗上甜牛油,下面那片叠上面層的青瓜,撒胡椒和鹽,蓋在上面那層也得塗牛油。合之,斜切半,則成。
October 7, 2022
梅菜
梅菜是非常可口的一種潰物,分鹹的和甜的兩種,吃時要用水沖一沖,和榨菜一樣,洗得太乾淨的蛞,就不好吃了。
用甚麼做原料的呢?芥菜是最原始的,不過後來凡是把菜曬乾了用鹽炮製的,都叫為梅菜,常用的還有小白菜。
製成的梅菜分菜心和菜片兩種,做得最好的地方是惠州,故也叫為惠州梅菜,而最好的惠州梅菜產於惠陽土橋。土橋梅菜最高級。
一般的惠州梅菜用的都是菜心,上好的菜心僅有三四寸長,帶花蕊,色澤金黃。
叫為梅菜,因為炮製的有點發霉味吧?但據稱是一個阿梅的仙女傳授給揹她過河的農民,這個說法比較浪漫。
最受歡迎,也遍佈到世界各地的名菜,莫過於梅菜扣肉了。
把五花腩切成一大方塊,放進鑊中,先下豬油,待起煙,五花腩背朝下,把肥的那部分浸在豬油中。油炸油,油一多,快要碰到瘦肉部分時,就得撈起一些油來。絕對不可把整塊五花腩放在油中炸,否則肉和肥的部分一下子分開了,樣子和味道都差。
炸好的五花腩用醬油和冰糖去紅燒,這時把梅菜切碎加進去一齊炮製,煮四十五分鐘之後,即成。
這時五花腩的皮是皺的,連著肉。怎麼挾也挾不開,加上梅菜的清甜爽口,淋上汁,可連吞白飯三大碗。
嫌麻煩?買梅林牌的梅菜扣肉罐頭好了。
梅菜也可以用來蒸魚,尤其是桂花魚等本身沒有甚麼個性的河魚,用梅菜來補助最適宜。
把豬頸肉切成細絲,再和梅菜一齊炒,冷卻後放入冰箱,隨時取出送粥。如果用蝦米代替豬肉,更能久放不壞。
包子之中,把梅菜切細後素炒當餡,蒸出的梅菜包子百食不厭。水餃也可以用梅菜來包,很惹味。梅菜吸油,炒時要用大量的油才不會過乾,但是非用豬油不可,一以植物油代之,鮮味盡失,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September 30, 2022
江魚仔
偶爾在菜市場的魚檔中可以找到新鮮的小魚,每條一寸左右,魚身近於透明,有時還充滿魚春,一大堆放在一個大籃裏賣。
這就是江魚仔,價錢很便宜,買個幾両回來,文火蒸之,即可食。
有些家庭主婦會把江魚仔沾了生粉或鷹粟粉油炸,我卻嫌這個做法失去原味。
蒸雞蛋倒是一道好餸,江魚仔比白飯魚甜,更加好吃。
最原始的做法是魚飯,用鹽水煮了,等風吹乾,整條放進口細嚼,又鹹又香,潮州人最喜歡拿來送粥。
另一個方法是用蒜茸鋪在上面,隔水蒸,一分鐘即熟,淋上台灣的西螺醬油膏,不遜甚麼星斑老鼠斑。
江魚仔日曬就成魚乾。這種魚價賤,沒有人出去養殖,一般的都好吃,只要曬時不下很多的鹽,太鹹的魚乾一味死鹹,沒吃頭。
馬亞西亞「邦谷」產的最好,邦谷海灘乾淨,一望無際,當地漁民撒網捕之,先在船上用海水大鍋煮熟,曬乾即收,就拿到市場去賣,最新鮮甜美。
馬來人的早餐椰漿飯(Nasi Lemak)餸菜只是那麼幾條炸的江魚乾,拌上辣椒醬,香噴噴地百食不厭。
把江魚乾和花生米一齊炸了,下點糖,是送酒的好菜。炸時要注意糖不要下得太多,多了江魚仔會黐在一起。
那麼小的魚乾,有時家庭主婦也會細心地把牠劏開兩邊,取出骨和肚腸。這麼一來,做起菜就不苦澀。
不過就是有人喜歡魚肚的那種苦甘味,而且魚小,不去骨也沒有問題。連骨頭咬碎,另有一番滋味。
最惹味也是最家常的一道菜,就是江魚仔湯了,做法很簡單,把江魚乾洗淨,滾一鍋湯,同時放大量的蒜頭進去。蒜頭不必切片,整瓣拍開去皮即可,等湯滾個五分鐘左右,放空心菜下去,即熄火上桌,那鍋湯一點味精也不必加,已甜死人。
倪匡's Blog
- 倪匡's profile
- 70 follow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