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s Blog, page 18

October 29, 2021

最初的麵接近塊狀,把餅拿來煮罷了,典型的有東漢記載的「煮餅」、「水溲餅」等。

宋朝時出現「三鮮麵」,明朝有「蘿蔔麵」,清朝李漁收錄了福建的「五香麵」。

大致來說,麵可分非鹼水麵和鹼水麵,前者北方人吃居多,後者南方人。影響到意大利的沒鹼水,日人的拉麵皆有鹼水。

鹼的成分是碳酸鉀,與麵中蛋白質混合後產生黏性、彈力、韌感。

把天下的麵加起來,做法至少有數千種,先由基本做起,任何麵都要淥熟,有些小秘訣的:第一,鍋要大,水要多。這麼一來麵容易熟,又有充分的空間疏展,不會黏在一起。

第二,把麵糰撕開,均勻地撇在滾水之中。用長筷子撥動,筷子一夾,麵斷,已經知道夠熟了。連最麻煩的意大利麵也是一樣。

第三,用漏杓將麵條撈起,放入冷水之中,考究一點,可以在水中加冰。

第四,在另一鍋有料之湯中,如豬骨、雞、海鮮,等湯滾到有泡,在最熱時把麵條放進去,熄火,即成。

炒麵的話,最好別淥過再炒,用生麵直接炒好了,準備一鍋湯,麵快焦時即加湯就是。不贊成把配料先炒起鑊,等炒好了麯再混合,那麼做配料的菜汁不會進入麵中。先炒麵,半熟時中間撥開留出空位,炒配料,最後拌在一起上桌。

帶鹼的麵,淥完之後,別把水倒掉,用來灼蔬菜,因有鹼,一定碧綠。

麵的搭檔千變萬化,你家裏的冰箱有些甚麼,都可以拿來當配料。上海人的所謂「澆頭」,就是普通小菜,鋪在湯麵上而已。

湯底最重要,一碗麵的好壞決定性都在湯裏。嚴守著真材實料這四個字,錯不了。用大量的豬骨熬出,一定甜。至於旁人的豬骨湯是白色的,我們煲出來的為甚麼不會白?很容易,買一尾魚,煎牠一煎,用個袋子袋起,和豬骨一起煲,煲至稀爛,湯一定很白、很白。

所有的麵,用植物油炮製一定遜色;以豬油煮之、炒之、拌之,皆完美。

2 likes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October 29, 2021 15:00

October 22, 2021

芥藍

芥藍,名副其實是芥菜科,特色是帶了一丁丁的苦澀味。

這也是一種萬食不厭、最普通的蔬菜。不能生吃,要炒它一炒,至少要用滾水灼一下。

和其他蔬菜一樣,芥藍天氣愈冷愈甜,熱帶地方種的並不好吃。西方國家很少看到芥藍,最多是芥藍花,味道完全不同。

在最肥美的深秋,吃芥藍最佳。用水一洗,芥藍乾脆得折斷,燙熟加蠔油即可。

炒芥藍有點技巧,先放油入鑊,油冒煙時,加點蒜茸,加點糖,油再冒煙就可把芥藍扔進,兜幾下就行,記得別炒得過老。過程中撒點紹興酒,添幾滴生抽,即成。

潮洲人喜歡用大地魚乾去炒,更香。製法和清炒一樣,不過先爆香大地魚乾罷了。

看到開滿了白花的大棵芥藍時,買回來燜排骨。用個大鍋,熟油爆蒜頭和排骨,加水,讓它煮十五二十分鐘;把大芥藍整棵地放進去,再燜個十五二十分鐘即成,過程中放一湯匙的寧波豆醬,其他甚麼調味品都不必加,炊後自然甜味溢出,鹹味亦夠了。

用枝和葉去燜,把最粗的幹留下。撕開硬皮,切成片,鹽揉之,用水洗淨,再倒魚露和加一點點糖去醃製,第二天成為泡菜,是送粥的絕品。

餐廳的大師傅在炒芥藍時,喜用滾水淥它一淥,再去炒,這種做法令芥藍味盡失,絕對不可照炒。芥藍肥美時很容易熟,不必淥水。

把芥藍切成幼條,用來當炒飯的配料,也是一絕,比青豆更有味道。

和肉類一起炒的話,與牛肉的配搭最適合,豬肉則格格不入。牛肉用肥牛亦可,但是叫肉販替你選塊包著肺部的「封門腱」切片來炒,味道夠,更有咬頭,又甜又香。

冬天可見芥藍頭,圓圓地像粒橙,大起來有袖子那麼大。削去硬皮,把芥藍頭切成絲來妙,看樣子不知道是甚麼,以為生炒蘿蔔絲絲或薯仔絲之類,進口芥藍味十足,令人驚奇。不能死板地教你炒多久才熟,各家的鑊熱度不同,試過兩次,一定成功。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October 22, 2021 15:00

October 15, 2021

三文魚

從澳洲出生,游向大海,又一定回到原地產卵的三文魚,是初學吃魚生的人最喜歡的。

三文魚給人一個很新鮮的印象,是因為牠的肉永遠柑紅色,而且還帶著光澤,其實敗壞了,也是這個顏色,又不覺魚腥呢。

這是多麼危險的一回兒事!

所以,正統的日本壽司店,絕對不賣三文魚生,老一代的人也不吃。日本年輕人嚐之,是受到外國人的影響。

吃三文是歐洲人生活的一部分,北歐尤其流行,不過他們也不生吃,大多數是整條煙燻後切片上桌。三文雖為深水魚,但也游回水淺的河中,易長寄生蟲也。

東洋人一向以鹽醃漬。海水沒受污染的年代,三文魚大量生長,日本軍國主義者捕之,硬銷到中國來,通街都是。我的父母親還記得大家都吃得生厭呢。

當今產量減少,被叫為「鮭(Shane)」的三文魚,在日本賣得也不便宜。切成一包香煙那麼厚。在火上烤後送飯,是日本人典型的早餐。

三文魚最肥美的部分在於肚腩,百貨公司的食品部切為一片片賣。但是更多油的是肚腩那條邊,日本人最整齊和美觀,把它切掉。市場中偶爾可以找到。一包包真空包裝,稱之為「腹肋Harasu」,很賤價。

腹肋是三文魚最好吃的,用個平底鑊煎它一煎,油自然流了出來,是我唯一能接受的三文。

三文魚的卵像顆珍珠那麼大,大紅顏色,生吃或鹽漬皆佳。日人叫為Ikura,和問多少錢的發音一樣。

精子則少見,我只有在北海道吃過一次,非常美味,日本人也沒多少個吃過這種他們叫為Shage No Shirako的東西。

大西洋中捕捉到的三文魚,肉很鮮美,生吃還是好吃的。在澳洲的塔斯曼尼亞小島的市場上,我看過一尾魚呎長的大三文魚,買下來花盡力量扛到友人家,當見面禮。朋友的父母用刀切下肚腩一小塊送到我嘴裏,細嚼之下,是天下絕品。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October 15, 2021 15:00

October 8, 2021

豆腐

英國人選出最不能嚥喉的東西之中,豆腐榜上有名,這是可以理解的。

就是那麼一塊白白的東西,毫無肉味,初試還帶腥青,怎麼會喜歡上它?

我認為豆腐最接近禪了。禪要了解東方文化,禪要到中年,才能體會。我喜歡吃豆腐較早,即是在做學生去京都的時候。

寒冬,大雪。在寺院的涼亭中,和尚捧出一個砂鍋,底部墊了一片很厚的海帶,海帶上有方形的豆腐一大塊。

把泉水滾了,撈起豆腐蘸醬油,就那麼吃。刺骨的風吹來,也不覺得冷。喝杯清酒,我已經進入禪的意境。

這個層次洋人難懂。他們能接受的,限於麻婆豆腐。

豆腐給這個叫麻婆的人做得出神入化,我到麻婆的老鄉四川去吃,發現每家人做的麻婆豆腐都不一樣。和他們的擔擔麵相同,各有各的做法。

我們就從最基本的說起吧!首先,用油炸辣椒乾。麻煩的話,可用現成的辣椒油。再把豬肉剁碎,是七分油三分肉的比例。麻煩的話,可買碎肉機磨出來的。油冒煙時就可以爆香肉碎,最後加豆腐去炒。麻煩的話,可在超級市場買真空包裝的豆腐。

豆腐的製作工序很細緻。先磨成豆漿,滚熟後加石膏而成。一切怕麻煩,就失去了豆腐的精神了。

至於麻辣中間的麻,則罕見,但可在日資百貨公司買一小瓶吃鰻魚飯用的「山椒粉」,撈上一些,就有麻的效果。

用豆腐滾湯也美味,最簡單的是番茄豆腐湯,不然把雞什或豬什用菜心炒了,再去滾湯也可。要豪華一點,把吃剩的龍蝦頭尾加大芥菜和豆腐炮製。

古人讚美豆腐的文字無數,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在《蜜酒歌答二猶子與王即和》的句子:「脯青苔,炙靑蒲,爛蒸鵝鴨乃瓠葫。煮豆作乳臘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貧家萬物初何有?」

1 like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October 08, 2021 15:00

October 1, 2021

大蒜

大蒜,你喜歡或討厭,沒有中間路線。

蒜頭是最便宜的食材之一,放它一兩個月也不會壞,但不必貯進冰箱裏,一見它發芽,就表示太老,不能吃了。

有層皮,除非指甲長,不然剝起來頂麻煩。最好的辦法是在它的屁股割一刀,就能輕易地把皮去掉。更簡便的辦法是用長方形的菜刀平擺,拍碎了,取出蒜茸來。

一炸油,那股香味便傳來,蒜香是很難抗拒的。任何有腥味的食材都會被這股味道遮蓋,再難吃的也變為佳餚。不過只適宜肉類或蔬菜。炮製魚,蒜頭派不上用場。蝦蟹倒是和蒜配合得很好。

生吃最佳,台灣人在街邊賣的香腸,一定要配生蒜才好吃。一口香腸一口蒜,兩種食物互相衝撞,刺激得很。

好了,該死。吃完口氣可大,臭得不得了。那是不吃的人才聞到,自己絕對不會覺察。這股味道會留在胃裏,由皮膚發出,不只口臭,是整個人臭。

如何辟除蒜臭呢?有的人說喝牛奶,有的人說嚼茶葉,但是相信我,我都試過,一點效用也沒有。

吃蒜頭唯有迫和你一起的人也一同吃,這是唯一的方法,不然,找個韓國女朋友也行,大蒜是她們民族生活的一部分。韓國人不可一日無此君。

其實中國的北方人多數都喜歡大蒜,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大概是從山東人那邊傳過去的。

日本人最怕大蒜味,但是他們做的鍋貼中也含大量蒜頭,看不到蒜形,騙自己不喜歡吃罷了。

當今菜市場中也常見不分瓣的一整粒蒜,叫做獨子蒜。味道並不比普通蒜頭好吃。最辣的是泰國種的小蒜頭。

蒜頭的烹調法數之不盡。切成薄片後炸至金黃,下點鹽,像薯仔片那麼吃也美味。

整瓣炸香,和莧菜一起用上湯浸也行。南洋的肉骨茶離不開大蒜,一整顆不剝皮不切開,就那麼放進湯煮,煮至爛熟。撈起來,用嘴一吸,滿口蒜,過癮到極點。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October 01, 2021 15:00

September 24, 2021

荳芽

最平凡的食物,也是我最喜愛的。荳芽,天天吃,沒吃厭。

一般分綠荳芽和黃荳芽,後者味道帶腥,是另外一回兒事,我們只談前者。

別以為全世界的荳芽都是一樣,如果仔細觀察,各地的都不同。水質的關係,水美的地方,荳芽長得肥肥胖胖,真可愛。水不好的枯枯黃黃,很瘦細,無甜味。

這是西方人學不懂的一個味覺,他們只會把細小的荳發出迷你芽來生吃,真正的綠荳芽他們不會欣賞,是人生的損失。

我們的做法千變萬化,清炒亦可,通常可以和荳卜一齊炒,加韮菜也行。高級一點,爆香鹹魚粒,再炒荳芽。

清炒時,下一點點的魚露,不然味道就太寡了。程序是這樣的:把鑊燒熱,下油,油不必太多,若用豬油為最上乘。等油冒煙,即刻放入荳芽,接著加魚露,兜兩兜,就能上菜,一過熱就會把荳芽殺死。荳芽本身有甜味,所以不必加味精。

「你說得容易,我就不會。」這是小朋友們一向的訴苦。

我不知說了多少次,燒菜不是高科技,失敗三次,一定成功,問題在於你肯不肯下廚。

起碼的功夫,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就算是煮一碗即食麵,加點荳芽,就完全不同了。

好,再教你怎麼在即食麵中加荳芽。

把荳芽洗好,放在一邊。火滾,下調味料包,然後放麵,用筷子把麵糰撐開,水再次冒泡的時候,下荳芽。麵條夾起,鋪在荳芽上面,即刻熄火,上桌時荳芽剛好夠熟,就此而已。再簡單不過,只要你肯嘗試。

荳芽為最便宜的食品之一,上流餐廳認為低級,但是一叫魚翅,荳芽就登場了。最貴的食材,要配上最賤的,也是諷刺。

這時的荳芽已經升級,從荳芽變成了「銀芽」,頭和尾是摘掉的,看到頭尾的地方,一定不是甚麼高級餐廳。

家裏吃的都去頭尾,這是一種樂趣,失去了絕對後悔。幫媽媽摘荳芽的日子不會很長。珍之。珍之。

1 like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September 24, 2021 15:00

September 17, 2021

人類最初接觸到植物以外的食材,也許是蛋吧?怕恐龍連自己也吃掉,只有偷牠們的蛋,追不到鳥類,也只有搶牠們的蛋。

蛋是天下人共同的食物,最普通,也最難燒得好。

在西班牙拍戲時,大家表演廚藝,成龍說他父母親都是高手,本人也不賴。請他煎一個蛋看看,油未熱,成龍就打蛋進去煎,當然蛋白很硬,不好吃,即刻露出馬腳。

喜歡做菜的人,應該從認識食材開始,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這一顆最平凡的蛋。

雞蛋分棕色或白色的兩種,別以為前者一定比後者好吃,其實一樣,雞的品種不同罷了。至於是農場蛋或是放養式的蛋,則由蛋殼的厚薄來分。雞農為了大量生產,每隔數小時開燈閉燈來騙雞白畫和黑夜,讓牠們多生幾個,殼就薄了,蛋也小了。

怎麼分辨是農場蛋或放養蛋呢?從外形不容易認出,但有一黄金規律:貴的蛋、大的蛋就是放養蛋。

一般上人們以為買了雞蛋放進冰箱,就可以保存很久,這是錯的。外殼一潮濕細菌便容易侵入,所以雞蛋應該儲存於室溫之中。從購入那天算起,超過十日,丟棄可也。

雞蛋的烹調法千變萬化,需要另一本字典一一說明。至於甚麼是一顆完美的蛋,這要靠你自己掌握,每一個人的口胃都是不同的。

先由煎蛋說起。油一定要熱,熱得冒出微煙,是時候下蛋。

你愛吃要蛋黃硬一點,就煎得久一點,否則相反處理,就這麼簡單,但是別人替你煎的蛋,永遠不是你最喜歡的蛋。

所以就算你有幾位菲律賓家政助理,或者大奶二奶數名,為了一個完美的蛋,你得下廚。記得廚藝不是甚麼高科技,失敗了三次,一定學會,再不行,證明你是弱智,無藥可救。

我本人只愛吃蛋白,不喜歡蛋黃。年輕時想,如果娶一個老婆,只吃蛋黃,那麼就不會浪費了。豈知後來求到的,連蛋都不喜歡吃。天下很難有完美的事。

1 like ·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7, 2021 15:00

September 10, 2021

奄姆烈Omelets

把蛋打了,煎成一個兩頭尖的包,就叫奄姆烈Omelets了。歐洲人都說是自己國家發明的,當然輪不到美國人。到底是誰先誰後,無從考證,我們當它是超越國際的菜好了。

和法國人談起奄姆烈,單單是用甚麼鍋子就要爭吵個半天,指出是用木杓翻好呢,還是銀叉?又要辯個面紅耳赤。

基本上,食家都會同意,不必用不黐底物質做的鍋。法國的銅製鍋也好,普通的鐵製平底鍋也行,高手的話,不必講究廚具。

先把軟牛油下鍋,份量依你要煎的蛋的個數。法國人的奄姆烈,蛋一下就是十二粒及十八粒,別說不嚇人。

從三個蛋的基本開始吧。把蛋打匀,不必打至發泡,蛋白和蛋黃能夠混合即可。

用一個小平底鍋,下少量牛油,最好是軟膏狀無鹽的那種,但凍成整塊的亦無妨,煎蛋的過程中更不下鹽,鹽和胡椒是上桌時下的。

中火,待見油微微冒煙時下蛋漿,讓它鋪滿整個鍋,可以木杓或銀匙攪動。看到蛋漿有點凝固,但不必等到它發硬,就可以從手柄那頭開始,用杓把蛋向前捲。

捲到折叠圓形成半月形,一手抓住手柄,一手力量恰好地在柄上敲一敲,蛋即刻能翻底。此步驟應多練習,也是當厨子的第一課。

這時,又可用木杓把蛋再捲,捲成中間胖兩頭尖的形狀,又煎至表面有點焦黃。

一手抓柄,一手拿碟,把鍋中製成奄姆烈滑入碟中,絕對不可用杓掀起放進碟。

有些人會把剩下在鍋中的牛油,用一把刷子沾一沾,來塗奄姆烈的表面,但一般大廚都認為多餘。

奄姆烈要煎至内溶外固才好吃,多加練習,就會成為熟手。蛋除了就那麼煎之外,最普遍的是加燈籠椒、火腿和洋葱,煎完包在蛋中。美國人叫為西班牙奄姆烈,法國人則稱葡萄牙奄姆烈。加新鮮芫荽、細番葱、細葉芹碎的叫香奄姆烈。先把蘆筍灼熟,只取其尖端,包在蛋中的叫蘆筍尖奄姆烈。奄姆烈也可以當為甜品,用橙皮來製的叫橙皮梳乎厘奄姆烈 Souffleed Orange Dessert Omelet。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0, 2021 15:00

September 3, 2021

韃靼牛扒Steak Tartare

韃靼為蒙古的一族,以兇悍著名。出戰時不分晝夜行軍,亦無嗯暇煮食,便將牛肉或馬肉放在馬鞍下面,靠騎駛時壓碎生吃,故今生吃牛扒,叫為韃靼牛扒Steak Tartare。

法國人特別愛吃,Tartare一字也出自法文的拼法,但當今高級西餐店都有這一道,已成為國際名菜,不屬法國專有。

在法國家庭,母親選了一塊精肉,放又攪拌器切碎,加大量大蒜,下橄欖油、鹽和胡椒,就那麼吃之,沒有花巧。於餐廳進食,則由廚子在你的座位旁調好味上桌。

其他國家的西餐店中吃韃靼牛扒,是有個儀式的,師傅推了一轜車到客人面前,用個調拌沙律的大木鍋,放牛肉進去,再加各種調味品,拌完用一小匙讓客人試味,不夠時再任意添加,至到滿意為止,但牛肉是事前攪碎的。

最主要的佐料是洋葱,然後有西洋長葱、芫荽、鹹小豆Capers、鹹小魚Anchovies等,都已切碎備用。

調味品則有基本的鹽、橄欖油、檸檬汁、Worcestershire 酸醬、Dijon芥末、Tabasco辣椒醬。胡椒用黑的,要現磨現下。

上述的佐料和調味品加入生肉中,拌之。有些師傅會替你加一個生蛋黃,有些把那團生牛肉用支湯匙壓出一個凹形,放生雞蛋黃進去,讓客人自己拌來吃。

牛肉要用最新鮮,最高品質的Sirloin或Tenderloin部份。熟牛扒可帶一點肥肉,但做起韃靼來,一定要把所有肥的部份去得乾乾淨淨才行。

最高級的餐廳不用攪肉機,而是手切,這當然是考師傅的功力了。刀、砧板,都得一塵不染,一帶細菌,可不是玩的。

法國人不懂,認為有大蒜殺菌,怎麼都行,從小吃到大沒甚麼,我們這些不習慣的外國人可有麻煩。

同樣的配料和調味品,也可以用生的羊肉來做,但要高手才行,不然羶味太重。

韃靼牛扒份量大時,做為主菜,但將它一分為二或四,就能當前菜來送酒了。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September 03, 2021 15:00

August 27, 2021

生蠔牛扒Carpetbag Steak

這一道悉尼在五十年代流柠的菜,已經有人連名字也沒聽過,在澳洲旅行時,如果餐廳菜單上有叫地毯袋牛扒Carpetbag Steak的,那麼就要叫來試試。

做法簡單,用一塊非力Fillet,或上等的Fillet Mignon,在兩邊各切深深的一道,然後把生蠔塞進去,用繩子封口,再拿去煎熟,就大功告成了。

喜惡是分明的,愛上之後,常會想念,但一般人都會皺起眉頭:「生蠔和牛肉一起煮?」

但是,海產和肉的配合是完美的,就像魚和羊字加起來成一個鮮字。生蠔牛扒的確很美味,如果不能接受,則可用蘑菇或洋葱代替生蠔,做法千變萬化,全憑大廚的想像力,連魚、鰕、甚至於吉品乾鮑或海參魚翅都可以塞進日本牛扒裏。要吃得窮兇極惡,用白松露、黑松露或魚子醬都行。

牛扒準備好後,洗淨生蠔、浸水,撈出用紙吸乾,剩下的蠔水留着。生蠔可用喼汁來醃,通常是Worcestershire Sauce。當今亞洲菜已融入澳洲生活中,許多大廚都用蠔油來代替喼汁了。

生蠔塞入牛扒後,有人用鐵繩綑起,有人用牙籤封住,但最佳做法還是以長條的培根Bacon肥肉來綑紮,滋味更深一層。

講究一點的人用洋葱、西芹、長葱、大蒜、月桂葉去腌製牛扒,也可以把麵包糠和生蠔混合去釀的。

上桌時,通常碟邊伴着的是烤熟的小粒薯仔,澳洲料理對伴菜沒有甚麼心思。

雖然澳洲人以此菜為榮,但是考據起來,這種做法應該是來自美國,美國菜譜早就用生蠔和牛肉丁做餡餅。

從菜名的由來也可以看出與美國人有關,Carpetbag是一個用舊地毯來做的手袋。南北大戰之後,北方一羣政客來到南部佔地皮,跟着他們的一羣投機分子,手上也都提着地毯做的皮袋,南人厭之,叫他們為地毯包乞丐Carpetbagger。這皮包和牛扒形狀一樣,故此菜也有人叫為地毯包乞丐牛扒 Carpetbagger Steak。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August 27, 2021 15:00

倪匡's Blog

倪匡
倪匡 isn't a Goodreads Author (yet), but they do have a blog, so here are some recent posts imported from their feed.
Follow 倪匡's blog with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