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s Blog, page 19

August 20, 2021

巴芙露娃Pavlova

「你吃過巴芙露娃嗎?」澳洲女友問。

「甚麼叫巴芙露娃?那不是一個天下著名的俄國芭蕾舞孃名字?J

的確有關,安娜•巴芙露娃Anna Pavlova曾在一九二六到一九二九年之間到過澳洲表演,舞台上,她穿着一件綠色帶玫瑰紅輕飄飄的舞裙,柏斯的大廚Herbert   Sache爲了紀念她,設計了這個甜品。

做法很簡單:用一個鍋,洗淨油漬,放蛋白和白糖打匀,置烤箱內烤一個半鐘。烤爐大小與溫度有異,先要認識自己最清楚的,比方說200℃吧,那麼永遠用這個溫度,至於時間的長短,失敗過一兩次就能控制。

閒話少說,那團蛋白與白糖烤過後,外硬內軟,套外國人語:比空氣還要輕。

接着,用攪拌器加牛乳打成奶油忌廉,塗在糕上,最後擺上綠色的奇異果Kiwi,紅色的草莓,從巴芙露娃的舞裙得到的靈感而成。

初步的說明過後,可以深入研究。用的白糖愈細愈好,下細糖進攪拌機再打磨也行,用糖粉亦可。後者沒那麼甜,但是吃甜品嘛,一定得不怕甜,不然不吃算了。

和蛋白一齊打時,記得下幾滴醋,加速凝固,又要加一點點的鹽。這可奇怪了,甜品怎麼加鹽?其實鹽可以把白糖的味道提升出來的。

成圓形的模樣時,最好四周較高,讓它凹了進去,那麼下一步鋪鮮果時才有位置。烤完之後,把爐打開,讓它慢慢降溫。如果蛋糕上有裂痕,也不要緊,反而能露出糕中心柔軟的形態,當今澳洲超市已有現成的糖蛋白賣了。

這個甜品紐西蘭人則說是他們發明的,因為在一九一九年已有文字記載。誰對誰錯?澳洲大厨Herbert Sache年老時,在一個訪問中承認在巴芙露娃來澳之前,他在一本紐西蘭的雜誌上看過這個做法,只是將它進一步美化罷了。

奇異果在紐西蘭長得多,相信應該是他們的甜品,但天下已公認為澳洲的,也就不必去爭辯。除了奇異果、草莓之外,可加黑加侖、菠蘿、香蕉、桃等,隨意的。至於糖蛋白,可加雲呢拿、咖啡、朱古力等等。巴芙露娃,變化無窮。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August 20, 2021 15:00

August 13, 2021

焗羊腿Roast Leg of Lamb

焗羊腿這道菜,其實任何西方國家都有,但因澳洲羊多,品質平均地上等,價錢更是便宜。久而久之,焗羊腿就變為澳洲的名菜。

在東方做這道菜有點困難,它需要一個焗爐,這不是我們厨房中必備的工具。

家裏有的話,到高級超市選一條羊腿,要隻大的好了,但千萬別買冷凍的,有冰鮮的最好,不是澳洲羊可買紐西蘭羊,英國羊更好,法國羊最佳,肉最軟,做法是一樣的。

先用一把利刀,把腿上的筋和那層白皮削掉,別小看皮那麼薄,其實是最硬,非去個乾淨不可。

接着的步驟最好玩,當那條羊腿是你的眼中釘,舉刀大刀插下,刺它幾個窟窿。這一來可以破壞腿中肌肉的纖維,令肉質柔軟。穿了洞後就可以把大蒜一瓣一瓣地釀進去,喜歡大蒜昧的,刺多幾個洞。

抹在羊腿上的是牛油、月桂葉、鹽和黑胡椒。如果你喜歡任何香料,都可派上用途,孜然粉東方人愛用,但正宗的做法是不下的。

把焗爐開到450℃左右,羊腿放進焗盤,就可以入爐了。

焗個二十分鐘,取出,將羊腿反了,旁邊加切成大塊的洋葱、紅蘿蔔和椰菜等。這道菜在澳洲做的話,可買巨大的蘑菇,整個地放下去和羊腿一齊焗。

羊腿的另一面再焗個二十分鐘,就熟了。如果你一點把握也沒有的話,可買一支焗羊溫度計,將它深深地插入羊腿,看到它升至130℃,也表示是全熟了。

焗好的羊不可即刻吃,用一張錫紙蓋住,搬移到另一個大碟裏,放個十五分鐘,才不會燙手。

把焗盤中剩下的肉汁取出,用另一個鍋煮至濃稠,就可以當成醬淋在羊腿上。

上桌時用生的西洋菜伴碟,大功告成。

要是不喜大蒜味,又愛甜一點的話,買一罐糖漬的櫻桃罐頭,掏出一粒粒紅色的果實釀進羊腿,也是好看又好吃的。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August 13, 2021 15:00

August 6, 2021

脆餅Dosa

在印度南部,脆餅Dosa可當午餐、晚餐,甚至消夜,但還是早上吃,最為流行。

又叫Dosai或Tosai,傳到馬來西亞,就叫成 Thosai了。把米和扁豆磨成粉,加水製漿,讓它睡一夜發酵。

做脆餅時,家庭用一個扁平的小圓鼎,叫為 Tava,下面生火,就可把漿淋在上面,烘烤而成。在店裏,則以一塊平坦的大鐵片,一下子做出四五片脆餅來。

盛漿的是一個小鐵碗,倒在鐵鍋上,即用鐵碗減熱,在鼎上團圑轉,做出薄餅,未熟之前加上乳油漿或牛油,用手指摻匀,故熟後可看到圓圈的花紋,漿多了凸起,就是餅的厚度,而要留一點點厚度來當咬頭。

邊當然是脆的,折半合起,即成。有時會捲成一筒。脆餅可以做得很大,有些直徑四五尺,頂部捲起,像文革時被紅衞兵戴上的尖帽。

脆餅裝在碟上,上桌時還有黃白綠三個小鐵碗,盛着的是黃的馬鈐薯咖喱醬和白的椰子醬。以及舂碎薄荷葉混奶油的綠醬。客人手撕脆餅,沾醬來吃,加上一杯濃郁的牛奶紅茶,即是豐富的一餐。

Masala Dosa則是以馬鈴薯當餡,Mysore地區通常愛吃洋葱餡,而Bangalore地區則喜加大量的大蒜。

其實脆餅做法千變萬化,添甚麼都行,最普通的是加一個蛋,或者牛油、奶油,甚至於芝士。雞牛等肉類;菠菜、芫荽的蔬菜和香草皆可,有一種叫為Chow Chow Dosa,則是在脆餅裏加了中國的黃色油麵。

製成的漿也不一定用米和豆,其他五穀類都派上用場。當今所有基本食物都大量生產,混好的米和豆粉可買現成的,混水即煎。另有烘烤好的即食脆餅,在印度雜貨店中能找到。

用同樣的原料,在鍋中蒸的話,就叫成Idlis了。這是有閒階級吃的早餐,剩下的漿,才做成普通老百姓吃的脆餅。

印度人口多,要以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來做大量的食物填胃,脆餅是一個例子,炊起飯來實在麻煩,少人有資格吃。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August 06, 2021 15:00

July 30, 2021

掛爐雞Tandoori Chicken

Tandoori是一種很古老的烹調法,指的是一個泥土堆埋成長形橢圓的爐,用燃燒後的柴或炭放在底部,爐頂有個鐵架,把整隻雞從上掛下,火焰不直接觸到肉質,而是靠周圍的熱氣(可升至480℃)將它烘熟。

也並非那麼簡單,火候要控制得好,外面熟,裏面充滿肉汁,才算上乘。

這種吃法應是沿自印度,後傳至中東、土耳其,甚至巴爾幹島諸國,中國的少數民族,也常用掛爐煮食。別名為Bhatti,出自一沙漠中的遊牧民族的名字。就地取材,找到泥最好,不然以石塊砌成,封以濕沙,用過後,歸回塵土。

當今的掛爐,有些已不用炭了,以瓦斯或電力代之。不是很正宗的外國印度料理店,還用化學染料來醃雞呢。

傅統的醃雞法,主要用酸奶為主,混以大蒜、薑、孜然、小豆蔻、芫荽籽、丁香、黑胡椒和鹽。酸乳會將香料凝住,塗在雞的外層,印度人吃的雞,是剝了皮的。

通常會染成紅色或黃色,前者用天然的紅椒粉、後者是薑黃。大自然間有許多染料,不必人工製造的。

雞醃製過夜,翌日就可以放入掛爐中烤,若不用整隻,則可斬件。用一枝鐵叉叉住,吊入爐中,這種串燒吃法,另一個名字叫Chicken Tikka。

掛爐雞只是代表性的,除了雞,還可以用同一個方法來烘熟羊肉、鹿肉、或者肉餅,洋葱青椒一切生疏菜,也可照辦。

麥粉加水,搓成團,再壓為薄餅,大力一扔,扔到掛爐壁上,貼住了,不消一分鐘,即起泡,外層略焦,製造出印度或中東人吃的餅或麵包來。這種基本的方法,比炊飯來得容易多了。

急就章做一個掛爐,可用石油桶。把剩餘的油燒掉之後,就以三合土塗在桶壁,一層又一層,薄薄地塗之(不可打橫來塗,否則太重了就抬不起桶來)。最後在桶底開一個洞,一方面通風,一方面可以取出灰燼。

在外國的印度料理,自製掛爐之外,也可以郵購。整個爐的外層以藍色瓷片裝飾,非常漂亮。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30, 2021 15:00

July 23, 2021

羊肉焗飯Lamb Biryani

Biryani是印度飯的一種煮法,把肉和米混合後置於沙煲中,再放入焗爐中炮製出來。羊肉焗飯 Lamb Biryani最受國際旅遊人士的歡迎,因為有米飯,東方人更感親切。不吃羊的話,用同樣做法,加雞或牛亦行。只要在Biryani之前加個Chicken或Beef的字就是了。

羊肉事先醃製和烹調是改良過的,最原始的做法只是用生米和生肉,但是為了令飯的味道更濃,我們要將羊肉切成塊狀,加薑絲、大蒜瓣、辣椒粉、薑黃粉、薄荷葉和芫荽來醃漬過夜,當然不能缺少Garam Masala。

Garam Masala是熱辣香料的混合粉,把小豆蔻Cardamom豆莢中的籽拿掉,便可以加印度月桂樹葉、黑胡椒、小茴香籽、芫荽籽、肉桂和丁香磨出來粉末。如果不自製,可在市場中買到現成的。

這時可以準備米了,最好是用印度Basmati米,或長條的野米,如果找不到只有以絲苗代替,但台灣蓬萊米或日本大米是不適用的。

把米洗至水清,取出,用布把米粒吸乾,混洋葱碎和鹽,備用。

在另一個大鍋下植物油和牛油,下洋葱煎至金黃,這時把羊肉取出,留下醃汁可以等一下用。把羊肉爆香,再加大量洋葱、奶酪和醃汁,煮半小時以上,煮至肉柔軟。

另一個鍋中下滾水至蓋上米粒,煮個五分鐘左右,把半生的米取出,轉移到沙煲,再將羊肉混入。

另邊廂,準備了藏紅花、浸在牛奶裏面,着色後倒在米上。這時就可以把水混進麵粉中,搓成一長條來封住沙煲的蓋子了。

把整個沙煲放進焗爐中焗個四十分鐘之後,大功告成。吃時把封住的麵包拆掉,香噴噴的羊肉焗飯就陳列在你面前。

如果焗爐不夠大,可以用一小盅去焗,一小盅放一塊羊肉,同樣以小條的麵去封口。盅可以用銀製或銅製,但土製的小盅,焗出來的飯最香。做這道菜無所謂新不新鮮,可以做好備用,要吃時再焗熱就是。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23, 2021 15:00

July 16, 2021

沙嗲Satay

沙嗲Satay,有泰式、印尼式,甚至把沙嗲醬用在潮州和福建菜中,但做得最出色,還是馬來西亞的。

基本上是一種燒烤,而肉類就那麼烤,已和烹調技術無關。要烤得好吃,必需有獨特的醃製法,像韓國烤肉,醃過的就比不醃的好,沙嗲也是一樣。

至於肉類,泰國和印尼的都用大塊肉,烤起來肉塊與肉塊之間的部份仍生,帶着血水,便不妥了。沙嗲的肉,基本上應該是挖骨邊的碎肉來做,一小塊一小塊串起來,很容易烤得均匀。忌太瘦,帶點肥最佳。烤到肥處略焦,味道和扮相皆宜。

用的是雞肉、牛肉和羊肉,也有牛肚和牛腸的。醃製的材料有蒜頭、花椒,八角、香茅、薑、芫荽籽、孜然籽、薑黃、醬油、椰漿、椰糖,舂碎後用椰油炒熟,最好把肉醃過夜。

用一根椰子葉中間的硬骨,將醃過的碎肉選同樣大小的串起來。高級的沙嗲,是用削尖的香茅來代替椰枝的。

燒炭來烤,而且用一枝香茅,把頭部敲碎,當成一根刷,把糖和花生油來塗沙嗲的表面,要仔細地塗、不斷翻動,直到看見肉塊肥的部份發焦,就表示已經熟了。

吃時一定要混醬,沙嗲醬是靈魂,用花生醬加辣油來敷衍的話,就前功盡廢。

醬的材料有:炒香去衣的花生、舂得略碎,切忌舂成粉末、辣椒乾、大蒜、紅葱頭、羅望子汁。若考究,可舂蝦米,味道更錯綜複雜。

用椰油爆香大蒜和紅葱頭,加入舂碎的花生和其他材料,炒它一炒。爆香後下羅望子汁,加椰糖去煮,一面煮一面試,覺得適合自己口味就別添加。

量一定要大,從前的小販一煮就是一大鍋,讓客人把肉串浸下去。當今講究衞生,裝入碗中,一人一碗。其實碗也不要吝嗇用大的,忌用小碟。小碟沾不到全串,一般餐廳供應的都有這個毛病,違反吃沙嗲的原則。

最正宗的沙嗲出於馬來西亞的加影Kajang,已不是小食,當為正餐。肉串骨邊擺着切片的青瓜和紅皮洋葱,另有最重要的香蘭葉包飯,叫為Ketupat,這才算完美。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16, 2021 15:00

July 9, 2021

椰漿飯Nasi Lemak

馬來人的食量不大,他們的早餐通常是一個用香蕉葉裹住的椰漿飯Nasi Lemak,份量只有香港人飯盒的三份之一罷了。

打開香蕉葉,看到一小團白飯,鋪着一撮辣醬,飯的周圍有半個白恰熟雞蛋,一些炸酥的小江魚和花生粒,幾片黃瓜,就此而已。

別小看那撮辣醬,它是整包飯的靈魂。試一口,太甜、太鹹或太辣,都是致命傷,發現味道不佳的話,那包飯就甭吃了。

當然,煮椰漿飯也有些基本的規則,做法如次:用大飯鍋或電飯煲都行,米最好是泰國米,瘦小的絲苗最好,肥胖的日本米台灣米也可用,但已算是一種Fusion了。

生米浸水兩小時,撈出,瀝乾水份,備用。另一廂,買硬殼椰子,刨絲,用布包起,擠出新鮮椰漿來。在外國找不到椰子,只能以罐頭椰漿代替,但遜味得多了。

把白米放入電飯煲,加一束香蘭葉和鹽,煲個半小時,待飯已熟,才加椰漿進去。切記椰漿不可和生米一塊煮,椰漿一滾,椰油頓生,破壞味道。椰漿只能在把飯炊乾時才下,炊多二十分鐘則可。

有些人為了令飯更香,就用椰油去爆紅葱頭(乾葱)碎,爆至金黃,待飯熟,拌入。

靈魂的辣椒醬,材料有大蒜、紅葱頭、蝦醬Belacan(與香港人印象中的馬來盞並不相同,像蝦膏)、紅辣椒(嗜辣者可用指天椒)、洋葱,炸香的江魚仔、羅望子汁、糖和油。

把以上材料舂碎,用油爆香,羅望子汁最後才下,有些人也不舂江魚仔,留着原形摻在辣醬之內。

辣椒醬放在飯上面,另外的炸江魚仔、花生、雞蛋、黃瓜片伴在飯一旁,用香蕉葉包裹,大功告成。不想辣椒醬滲入飯中的話,可用一小片香蕉葉隔開。

代替江魚仔的,是炸慈魚,辣椒醬中的江魚仔則不可不用。

豪華版,加雞、加羊、加牛、你喜歡加甚麼就甚麼,但椰漿飯是不變的。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09, 2021 15:00

July 2, 2021

十五夜Lontong

Lontong基本上是一種飯糰,把米碎浸過夜,炊熟後用香蕉葉包起來,需綁紮得極緊,讓飯糰綑成一個圓形的長條。

飯糰的做法很多,用葉子來包,是早期沒有冰箱時的防腐方法之一。以椰子葉來包成四方形的椰槳飯,是吃沙嗲中不可缺少的,和Lontong異曲同工。

印尼華橋極喜Lontong,將之演變為用湯汁來煮,通常在農曆十五晚上吃,故叫Lontong-Chap-Go-Mei,後那幾個学,是福建話的十五夜,因華僑多數是閩南人。

至於湯汁是怎麼做的呢?先從原料說起,椰汁煮雞、椰菜、巴東牛肉(即辣醬燜牛肉)、辣椒乾、炸豆腐、煎蛋餅或白烚熟蛋、小黃豆、花生、豆角、酸仔、檸檬葉、紅葱頭、大蒜、香茅和蝦米。

先在鍋中爆香蒜茸,加紅葱頭、辣椒乾、酸仔、檸檬葉、香茅去炒一炒,不可炒得太久,否則顔色愈來愈黑,最重要的是爆蝦米,先要把蝦米舂碎,才更香。

這時,可以慢慢地把椰漿倒進去煮,但一定要記得不能滾,椰漿一滾,椰油盡去,味道十分討厭。

太濃了可以加一點點水,這時放進椰菜和豆角,煮至熟,最後,也是煮這道菜的秘方,是加一塊豆腐乳進去弄鹹,又加點糖吊味。

湯汁製成,就可以加飯糰進去,長形的圓飯糰可切成一半,最後才半寸寬切開,略煮一下,入味即止,大功告成。

十五夜在任何印尼餐廳中都有出售,在家庭也是當成便飯,非常流行。吃時不夠菜,可以加一碟巴東牛肉,或與沙嗲一起進食。

Lontong傳到馬來西亞,就把十五夜那三個字省略了,只光叫Lontong,也是馬來人十分喜愛的食物。

其實十五夜非常之清淡,嗜辣者會覺不足,這時可加大量的印尼或馬來的辣醬,叫做Sambal,這道辣椒醬的靈魂在於蝦米和紅葱頭,不可缺一。

十五夜菜名浪漫,雖不是很美味的地道食物,但一叫其名,眾人皆想一試之。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ly 02, 2021 15:00

June 25, 2021

加多加多Gado Gado

加多加多Gado Gado和印尼話的Champo Champo一樣,是混起來的意思。再沒有比印尼的加多加多Gado Gado更容易做的菜了,今天已流傳到世界各地,凡是想吃一道不同做法的沙律,就想起加多加多。把所有能吃的生菜洗好,拌匀,淋上瓶裝的花生醬,就以爲是了。

其實做正宗的加多加多還是有點規矩的,先要把黃瓜、豆角、番薯、椰菜、豆芽、生菜等稍微燙熟,方塊的豆腐炸得皮有點焦,再切成小條或小塊加進去。

重要的還是醬,得小花生,烘焙到發香為止。去了衣,放進石臼中,這個臼在東南亞食材店有售,占米奧利華也大力推銷過,但真正印尼產的,那根木槌和其他國家的不同,頭大尾尖,可用來舂,也能壓磨。

花生不必舂成粉,要看到粒狀,這時又加進檸檬葉、大蒜和紅葱頭。蝦膏是不可缺少的,在火上烤香之後加入,還有糖和醬油。醬油是濃黑帶甜的,印尼人叫為Kecap Manis,在印尼雜貨店可以買到。

最後,是加羅望子汁以增加其酸性,指天椒來加辣。講究的人,還加黃薑、月桂葉、紅辣椒粉等香料。

一切舂後混之,就是正宗的花生醬Sambal Kacang了,有些人也可以用這個醬來點沙嗲或送椰漿飯。

加多加多的靈魂,是上桌之前再加的炸蝦片Krupuk。這種蝦片最考功夫,蝦肉下得太少味道盡失,一口是糊,難吃得要命。到印尼雜貨店去,買最貴的那種好了,他們一向對炸蝦片很有研究,皆有些水準,千萬別買大陸貨和泰國貨。

把蝦片掰了,放在力多力多上面,大功告成。加多加多也能當成熱吃,是把蕹菜和豆芽等灼熟的。也可當成涼菜,或是下午的點心。

單單這道菜,也可吃飽,那就要在加多力多裏面加用椰葉包的隆冬Lontong了。不然,有種印尼人愛吃的豆餅,叫Tempeh,是用豆腐渣來發酵,然後以香蕉葉包紮的小食,有時還染點紅色,吃起來像肉,故也以「爪哇肉」稱之。

別偷懶,要做加多加多,就做像樣的。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25, 2021 15:00

June 18, 2021

印尼炒飯Nasi Goreng

到酒店的咖啡館或叫房間餐飲,印尼炒飯Nasi Goreng是必有的一道菜,當今已被國際旅行人士所接受了,但做得正宗的地方並不多。

首先,用的並非肥胖的白米,而是又細又長的絲苗。所謂過夜才好吃,只是要米飯乾了一點。剛炊出來的太軟又太濕,容易黐於鍋底,難於炒得好罷了。但遇到高手,可以用熱鍋先將米飯炒乾即可,不是問題。

炒飯的用蛋,有兩種方式。一是混在米粒之中,把它包得金黃;一是先煎熟了,再混入飯中炒的,印尼炒飯用的是後者。

雖說印尼有很多回教徒,但吃豬肉的地方不少,像峇里島人,就吃豬,所以印尼炒飯中有豬,一點也不出奇,但為了尊重宗教,我們做印尼炒飯時還是只選雞肉、牛肉和蝦,將以上配料切丁或切絲備用。

一方面,要製些濃醬。把紅辣椒、大蒜和叫為乾葱的紅葱頭放在石臼中舂碎。葱和大蒜有水份,不必加水,但有些人也喜歡加羅望子或青檸汁。

以這濃醬去爆香雞、牛和蝦,用的是椰油或花生油,印尼人很着重椰油。要做得正宗,避免用粟米油和其他植物油,豬油更是禁忌。

這時再加點油,就可以把飯放進鍋中炒,火要猛,要勤力翻兜,才能把飯炒得香。最主要的是把配料中的水份炒乾了,才能下黑醬油。有些人不用黑醬油而下番茄醬來代替,這是違反原則。

黑醬油是受了華僑的影響,多數是又濃又厚而且帶甜,如果在外國做印尼炒飯,至少黑醬油也要從印尼購買,牌子叫Kecap Bango,商標上畫有一隻大鷺鷀,是家從一就開始製造醬油的老店。

總之,黑醬油是印尼炒飯的靈魂,沒有了它像吃新加坡的海南雞飯,沒有海南醬油。

下了黑醬油再兜炒至乾,大功告成。上桌前在飯上鋪了剛炸的乾葱絲,以及撒些芫荽。在酒店,為了要賣高價,有時也煎了一個雞蛋和奉送兩支沙嗲。其實有沒有不要緊,要用印尼的黑醬油來炒,才是最重要,切記切記。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une 18, 2021 15:00

倪匡's Blog

倪匡
倪匡 isn't a Goodreads Author (yet), but they do have a blog, so here are some recent posts imported from their feed.
Follow 倪匡's blog with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