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宮廷料理,至今民間受大眾歡迎的蒸脇骨Karubi-Chim,具有代表性,也被世界老饕認為是韓國菜中最好吃的一道。
Karubi指的是脇骨中帶肉的部份,也指帶筋的部份,有如粵人叫的坑腩。但中國人做牛排骨一向不帶骨,認爲骨頭有毒,韓國人則視為珍品,覺得如過不帶細骨的話,就沒那麼珍貴了。
至於Chim,漢字應寫為蒸,不過並不一定代表了蒸,蒸脇骨其實是煮出來的。外國人以為不過是紅燒罷了,真正地道的韓國人做法是大有學問。
用料包括了帶骨的牛脇,和帶筋的肉、白蘿葡、 紅蘿蔔、香菇、栗子、銀杏、雞蛋、長葱,大蒜、洋葱和紅辣椒。
調味品計有清酒、醬油、糖、長葱蓉、洋葱蓉、 蒜蓉、胡椒、磨碎的芝麻和麻油。
把牛脇和牛筋切成半張名片般大,浸水一晚,去血。
加長葱、洋葱、大蒜和肉一塊煮二十分鐘,取出。肉塊沖水,除卻肥膏。用刀將肉横縱割一割,以令肉質更快溶爛,以及醬汁容易滲入肉中。煮剩的湯汁待冷,去掉浮在湯面的油粒之後備用。
香菇浸水還原,去蒂,在菇的表面畫上十字形花紋。栗子太大的話可以切半°
大鍋中放入肉塊和一半的調味品,水蓋至肉頂,強火煮之。待湯汁剩半,轉弱火,加入另一半的調味品再煮。把湯汁倒入另一鍋中,加水,煮白蘿蔔、紅蘿蔔、栗子和冬菇煮至軟熟,再和肉一起燜三十分鐘。
上桌前,把雞蛋的黃和白隔開,分別煎,切成菱形,紅辣椒也切成菱形,黃、紅、白,三色點綴,鋪至肉上,大功告成。
有些人將醬汁煮得很乾,是一種吃法。多數是有點湯汁,盛在大瓷碗或小銅鍋來吃。湯汁又香又甜,澆在白飯上,可連吞三大碗。
不喜牛肉的,用同樣方法來炮製豬或雞亦可,但總比不上牛脇。
Published on April 30, 2021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