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长微薄,中漫网采访,我的青春
中漫网采访,我的青春
• 你学生时代是个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 学生时代自费上了大专。那是沈阳的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山丘,。有时会有黄色的污染气体
从附近得兵工厂化工厂漂到校园,导致每个人都咳嗽。那是个挺野蛮的环境,我们大专生和当地的中专生相互看不上,剑拔弩张经常打架。但我没有参与这些学生之间的群体政治。我只是个傻傻小城孩子,戴碎了一片镜片的大近视眼镜。穿着自己缝做的西裤和衬衫。每天抱着各种文学和哲学名著。独自看书,独自画画。还参与了中专生们的速写社团,从只有3-5个人开始,坚持画到社员里有50多人,几乎一次都没缺课,唯一的一次生病没去画速写。团长亲自买了罐头来看我。得说他当时很勇敢,冒着挨揍的危险跑到我们充满敌意的大专生宿舍。只因为我是他很重要的社团成员。后来,最初的热情散去,社团成员逐渐开始不来画画了,但我仍然坚持,直到有天我来到社团教室,发现只有我一个人,连可爱的团长都没来。画速写的社团生活暂时告一段落。那段时间奠定了我的画画底子。
•
“高考的时候,我数学6分,英语20多分,历史及格。最终,我没上大学上了个半吊子大专,现在你知道高考多重要了?”发的这条微博是追悔曾经的表现吗?如果时间真的能够倒流,你会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英语成绩而昼夜奋战,报各种复习班吗?
• 大专教育本身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收获。我今天的成绩基本是自学得来的。
• 与校方关系有点紧张?为什么?是因为你的性格和你的画风一样,粗犷、自由不羁,令校方感到头痛?
•
我的同学们和大连母校以及在读的中专关系非常紧张,我们这帮大专生属于大连某大学的学生,却被放在沈阳一个中专学习。这些大专生经常闹事想要回到大连母校读书。其实,我个人不太在乎在哪读书。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画画,看书,做梦。孤独。我当时的性格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价值观,却完全不知道掩饰,看起来和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游离了大专生的群体。我和一些中专生因为一起画画的关系挺好。和那些沉迷学生政治的大专生矛盾很大。甚至发生过暴力冲突。我在大专生中制造了异见对立。本能的,我非常怀疑权威。所以不那么相信领导。但我还是认真执行老师的命令。帮助大家学习。我天性里是重视契约的,说好的一切都会照办。
•
当时经常陪同班的女生们去跳舞,由于我们大专和寄宿寄读的中专生关系很紧张,经常冲突,甚至同一个舞池跳舞的时候也是各跳各的,有次舞会,有个中专女生(四年级,年纪比当时的我要长),我在之前的速写社团里就见过她。她好勇敢阿,不理其他中专生和大专生的恼怒情绪。冲进大专生的人堆里邀请我一起跳舞,直到现在都很感动。这才是女神。
•
我的性格其实很好,很讲道理,讲逻辑,讲正直。可惜当时太单纯,不懂得人际关系中的肮脏,经常和人冲突。许多中国人不讲正直,不相信正直,只相信势力和实力。渴望依附特权。道德底线极低。这种深刻的感受,贯穿我的人生。
• 当然,这么多年,我也深刻感受到很多粉丝是和我一样的人,而且数量如此之大。中国人的正直与道德,仍然存在我们身上。
• 本杰明这个名字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吗?为什么是它,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美国政治家的名字?
• 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曾经是挺受欢迎的广告插画师,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去录像厅的有钱同学,
现在赚了些钱,终于有钱买了vcd机,开始恶补错失了那么多年的国内外电影。当时的情景是:一间小房间堆满了山海一般的vcd,一个面目灰暗的青年在碟片中间探出头来看电影。窗外日月飞逝。我在各种港式烂片和美国烂片中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电影《毕业生》,我一遍遍重放,倾听它的音乐画画。我渴望自己也像片中的男主角Benjamin一样勇敢和走向成熟。
•
当时的女朋友觉得我沉迷漫画创作很没前途有离我而去的意思。我承诺她一定会找个稳定的工作。跑去广告公司上班。这是一家法国广告公司,习惯每个人起英文的名字。总经理是个台湾的绅士,当大家讨论我该起什么名字的时候,他正好闯进来,就顺嘴说:Benjamin,一定要叫Benjamin。说完就跑了。他并没有意识到做了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重大的决定。
• 从此,我成为勇敢的Benhamin。
• 尚未成名的日子里
• 大多数人毕业后,或因生活所迫或因惰性,都会慢慢偏离自己最初的梦想。你是那种一直对才华很有自信,还是有动摇过的时候?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写的小说《我们去哪儿》。里面有些情节是我刻苦努力时一些生活细节。
•
最初涉足国内的原创漫画圈子,饱尝当时已经有了一点知名度的同行们的骄傲与歧视。那时候还是小白的我请前辈吃饭,却听到前辈的高傲和对我的蔑视。这是中国动漫多年的特点,就是特权主义。讲资历,讲等级。溜须拍马,谄上欺下。缺少互助,关爱,尊严。当时这位前辈的打压的态度让我决心认真画画好好画画,一定要画出成绩,让这些曾经蔑视的眼神感到震惊。我辞职专心画画,吃了不少苦头,那个女友也果然离开我了。但是几年以后我成功了。后来看到一个西方格言,强者是钟,打击只能让他发出巨响。这句话给我力量。
•
这么多年以后,这些经历对我的今天帮助很大,我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弱小者的自尊心,注意小白和小透明中的亮点。尊重每一个人。我要成为一个优雅的绅士,而不是自私自利的特权阶级。我的努力,坚持和成功,都是为了抵抗所有特权阶层为我们小白设定的规则。
• 第一次投稿后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
有阿,当年给《漫友》杂志的第一篇作品,我交稿迟了一点,感到特别内疚,所以随稿子写了一封表示抱歉的信,和寄了一盒巧克力给当时漫友的编辑。漫友杂志多年来都支持我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感谢他们。
• 对本色学院的很多学生来说,你是他们的导师。从学漫画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自己的“伯乐”?
•
漫友杂志的老板金城先生是我的伯乐。是他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单行本《一天》,记得当时他压力很大,完全没有这本书能赚钱的奢望,就只是和我一起做一本好书。他很了不起。
•
法国的patrick先生是我的伯乐,他当初是个飞机零件的工程师,到中国出差。在新华书店看到我的漫画书《记得》,他当时非常激动,因为从未见过这样的风格的漫画。这和所有他见过的漫画都不通。patrick先生带着这本书飞回法国,他被我这样的中国漫画所鼓舞。立刻创立了一个只出版中国漫画的出版社,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我的《记得》。
• 这两位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
• 现在,我也学习当初的金城先生和patrick先生,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去帮助别人,不计代价。
•
有没有遇到过中国人常有的世俗压力:到了一定年纪,要面对家里的“逼婚”;被经常拿来跟物质上取得成功的人做比较;因为坚持梦想,但没有很快成功,被人说成固执等?
• 有阿,但是我很特殊,身边人都知道逼迫我是沒有用的,本杰明很特殊。是怪人。不可能被凡人改变。
• 在国内和国外
•
1、前一段采访台湾漫画家游素兰,她提到跟东方国家的出版社合作时经常遭遇到对方干预创作的情况,而欧美方面的出版社则很尊重漫画家。你有过类似的遭遇吗?
•
游素兰老师说的是日本吧,日本有形成了传统的编辑体制。我早年曾经以拒绝修改,拒绝编辑的意见而出名,并且写文章抨击漫画编辑的不专业。当然那时的中国编辑确实在专业上远远落后日本编辑。此外因为我的特殊性,我在国外出版从未受到干预,甚至是在日本出版时,日本的编辑也是随便我来创作。所以我其实认为一般情况下的日本编辑体制固然是它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在这种体制内的日本就很少诞生像我这样水准的画家。日本那么大,但仅仅只有几位日本艺术家和我一起签约了最好的巴黎的画廊,他们是宫崎骏,大友客洋,今敏,松本大洋。当然我为能和这些大师们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兴奋得够呛。但经过分析,我也发现这些来自日本的同行前辈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不是典型的日漫风格,宫崎骏也画过十年漫画的,他画了漫画《风之谷》,但一点网点也没用,也不是章回的日本故事节奏。风格非常独立。真正的日本大师其实全都是日本动漫中的另类,他们够主流,也够特殊。他们几乎全都跨界。我想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能成为少见得站在世界高端的文化舞台上的日本漫画家,也因为他们的独立性。
• 所以我认为,一般而论,日本的格外重视编辑的传统可以塑造大批合格甚至优秀的漫画家,但是会扼杀天才。
•
3、漫画圈都知道你在法国漫画界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而且前不久刚跟法国开始合办学校培养学员。你是怎么做到跟法国漫画界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而且产生了实质性的合作?
•
这一切的基础是我的画画的独立性吧,法国文化一向是开放的文化,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英。在巴黎,你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法语漫画市场(是仅次于日本漫画的世界第二大市场,超过美国漫画),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往往来自其他国家,并定居法国。比如法语漫画老牌大师Bilal来自南斯拉夫,时髦而受年轻人欢迎的芭芭拉《天空娃娃》来自意大利,细节感人的guy《平壤》来自加拿大,大气流畅的瓜尼多《black
sad》来自西班牙。引起世界争议的玛赞《我在伊朗长大》来自伊朗,而我来自中国。你会发现这些人风格各异,所以在法国市场,最好的漫画并没有法国式的标准。对西方主流的审美来说,最好的主流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样的艺术家,会赢得所有人的尊敬。我们看到在日本漫画市场是对异文化持抵制态度的。
至少也是观望态度。日本其实崇尚整齐划一的日漫标准。主流的日漫艺术家无一来自异国。中国其实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主见,目前是盲目追随日本的态度。这样态度的艺术家,难以在世界上赢得尊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
前几天有位法国动画导演朋友到上海当评委。看了好多好多中国的动画片,他觉得大部分都一样,他感慨说Benjamin你在中国实在太特殊了,都不知道你是怎么产生的。
•
所以难以相信的事实是,来自中国的Benjamin在法国没有做过任何营销的努力。居然也能得到一切。而对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来说,这事不可信。我们其实不相信才华与能力,我们相信营销与广告,我们相信一切事情都有内幕,都有“运作”。我们相信钱和特权。我们不相信才能,相信“有关系”。
•
包括法国的学校,因为法国的学生们喜欢我的作品,很自然就促成了校方和我的合作。我也很真诚,真心希望能帮助这些年轻人。我在北京有个小小的研究美术教育的实验课堂“benjamin画室”,我的学生中既有法国人也有中国人。目前我们和法国里昂的艺术学校也在进行交流和交换师资的项目。而在这之前我和这些法国的艺术学校没有任何“关系”。
• 4、作为中国数绘界的先锋人物,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你做过公开性演讲。未来会不会做这方面的尝试?
•
以前每年都有参加一些业内的公开演讲,在许多艺术院校都讲过。当然讲的可能不够多吧。我是个创作者,除了讲坛,也可以把自己的言论用作品表现出来。甚至主编了一本杂志《本色》,现在已经出版了第7册。这是一本独特的漫画书。里面的漫画来自我的法国漫画家朋友们,当然如前文所说,他们未必是法国人,比如加拿大的guy。还有我的中国漫画家朋友们。他们每一个人风格全都非常特殊,非常独特。
• 这本杂志,也是我的讲坛与观念的喉舌。
• 结束语
• 中国人一向对年龄问题很敏感。你现在有没有到了介意自己年龄的时候?
•
艺术家没有年龄,甚至没有世俗生活,只有画画和死亡后不能画画了。这两种状态。我也是这样,不介意画外的事情,只介意那方寸之间。但说实在的,我不介意年龄,却有点介意美貌。。。。
• 本杰明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 纯朴少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 你学生时代是个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 学生时代自费上了大专。那是沈阳的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山丘,。有时会有黄色的污染气体
从附近得兵工厂化工厂漂到校园,导致每个人都咳嗽。那是个挺野蛮的环境,我们大专生和当地的中专生相互看不上,剑拔弩张经常打架。但我没有参与这些学生之间的群体政治。我只是个傻傻小城孩子,戴碎了一片镜片的大近视眼镜。穿着自己缝做的西裤和衬衫。每天抱着各种文学和哲学名著。独自看书,独自画画。还参与了中专生们的速写社团,从只有3-5个人开始,坚持画到社员里有50多人,几乎一次都没缺课,唯一的一次生病没去画速写。团长亲自买了罐头来看我。得说他当时很勇敢,冒着挨揍的危险跑到我们充满敌意的大专生宿舍。只因为我是他很重要的社团成员。后来,最初的热情散去,社团成员逐渐开始不来画画了,但我仍然坚持,直到有天我来到社团教室,发现只有我一个人,连可爱的团长都没来。画速写的社团生活暂时告一段落。那段时间奠定了我的画画底子。
•
“高考的时候,我数学6分,英语20多分,历史及格。最终,我没上大学上了个半吊子大专,现在你知道高考多重要了?”发的这条微博是追悔曾经的表现吗?如果时间真的能够倒流,你会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英语成绩而昼夜奋战,报各种复习班吗?
• 大专教育本身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收获。我今天的成绩基本是自学得来的。
• 与校方关系有点紧张?为什么?是因为你的性格和你的画风一样,粗犷、自由不羁,令校方感到头痛?
•
我的同学们和大连母校以及在读的中专关系非常紧张,我们这帮大专生属于大连某大学的学生,却被放在沈阳一个中专学习。这些大专生经常闹事想要回到大连母校读书。其实,我个人不太在乎在哪读书。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画画,看书,做梦。孤独。我当时的性格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价值观,却完全不知道掩饰,看起来和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游离了大专生的群体。我和一些中专生因为一起画画的关系挺好。和那些沉迷学生政治的大专生矛盾很大。甚至发生过暴力冲突。我在大专生中制造了异见对立。本能的,我非常怀疑权威。所以不那么相信领导。但我还是认真执行老师的命令。帮助大家学习。我天性里是重视契约的,说好的一切都会照办。
•
当时经常陪同班的女生们去跳舞,由于我们大专和寄宿寄读的中专生关系很紧张,经常冲突,甚至同一个舞池跳舞的时候也是各跳各的,有次舞会,有个中专女生(四年级,年纪比当时的我要长),我在之前的速写社团里就见过她。她好勇敢阿,不理其他中专生和大专生的恼怒情绪。冲进大专生的人堆里邀请我一起跳舞,直到现在都很感动。这才是女神。
•
我的性格其实很好,很讲道理,讲逻辑,讲正直。可惜当时太单纯,不懂得人际关系中的肮脏,经常和人冲突。许多中国人不讲正直,不相信正直,只相信势力和实力。渴望依附特权。道德底线极低。这种深刻的感受,贯穿我的人生。
• 当然,这么多年,我也深刻感受到很多粉丝是和我一样的人,而且数量如此之大。中国人的正直与道德,仍然存在我们身上。
• 本杰明这个名字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吗?为什么是它,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美国政治家的名字?
• 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曾经是挺受欢迎的广告插画师,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去录像厅的有钱同学,
现在赚了些钱,终于有钱买了vcd机,开始恶补错失了那么多年的国内外电影。当时的情景是:一间小房间堆满了山海一般的vcd,一个面目灰暗的青年在碟片中间探出头来看电影。窗外日月飞逝。我在各种港式烂片和美国烂片中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电影《毕业生》,我一遍遍重放,倾听它的音乐画画。我渴望自己也像片中的男主角Benjamin一样勇敢和走向成熟。
•
当时的女朋友觉得我沉迷漫画创作很没前途有离我而去的意思。我承诺她一定会找个稳定的工作。跑去广告公司上班。这是一家法国广告公司,习惯每个人起英文的名字。总经理是个台湾的绅士,当大家讨论我该起什么名字的时候,他正好闯进来,就顺嘴说:Benjamin,一定要叫Benjamin。说完就跑了。他并没有意识到做了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重大的决定。
• 从此,我成为勇敢的Benhamin。
• 尚未成名的日子里
• 大多数人毕业后,或因生活所迫或因惰性,都会慢慢偏离自己最初的梦想。你是那种一直对才华很有自信,还是有动摇过的时候?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写的小说《我们去哪儿》。里面有些情节是我刻苦努力时一些生活细节。
•
最初涉足国内的原创漫画圈子,饱尝当时已经有了一点知名度的同行们的骄傲与歧视。那时候还是小白的我请前辈吃饭,却听到前辈的高傲和对我的蔑视。这是中国动漫多年的特点,就是特权主义。讲资历,讲等级。溜须拍马,谄上欺下。缺少互助,关爱,尊严。当时这位前辈的打压的态度让我决心认真画画好好画画,一定要画出成绩,让这些曾经蔑视的眼神感到震惊。我辞职专心画画,吃了不少苦头,那个女友也果然离开我了。但是几年以后我成功了。后来看到一个西方格言,强者是钟,打击只能让他发出巨响。这句话给我力量。
•
这么多年以后,这些经历对我的今天帮助很大,我特别注意不要伤害弱小者的自尊心,注意小白和小透明中的亮点。尊重每一个人。我要成为一个优雅的绅士,而不是自私自利的特权阶级。我的努力,坚持和成功,都是为了抵抗所有特权阶层为我们小白设定的规则。
• 第一次投稿后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
有阿,当年给《漫友》杂志的第一篇作品,我交稿迟了一点,感到特别内疚,所以随稿子写了一封表示抱歉的信,和寄了一盒巧克力给当时漫友的编辑。漫友杂志多年来都支持我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感谢他们。
• 对本色学院的很多学生来说,你是他们的导师。从学漫画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自己的“伯乐”?
•
漫友杂志的老板金城先生是我的伯乐。是他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单行本《一天》,记得当时他压力很大,完全没有这本书能赚钱的奢望,就只是和我一起做一本好书。他很了不起。
•
法国的patrick先生是我的伯乐,他当初是个飞机零件的工程师,到中国出差。在新华书店看到我的漫画书《记得》,他当时非常激动,因为从未见过这样的风格的漫画。这和所有他见过的漫画都不通。patrick先生带着这本书飞回法国,他被我这样的中国漫画所鼓舞。立刻创立了一个只出版中国漫画的出版社,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我的《记得》。
• 这两位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
• 现在,我也学习当初的金城先生和patrick先生,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去帮助别人,不计代价。
•
有没有遇到过中国人常有的世俗压力:到了一定年纪,要面对家里的“逼婚”;被经常拿来跟物质上取得成功的人做比较;因为坚持梦想,但没有很快成功,被人说成固执等?
• 有阿,但是我很特殊,身边人都知道逼迫我是沒有用的,本杰明很特殊。是怪人。不可能被凡人改变。
• 在国内和国外
•
1、前一段采访台湾漫画家游素兰,她提到跟东方国家的出版社合作时经常遭遇到对方干预创作的情况,而欧美方面的出版社则很尊重漫画家。你有过类似的遭遇吗?
•
游素兰老师说的是日本吧,日本有形成了传统的编辑体制。我早年曾经以拒绝修改,拒绝编辑的意见而出名,并且写文章抨击漫画编辑的不专业。当然那时的中国编辑确实在专业上远远落后日本编辑。此外因为我的特殊性,我在国外出版从未受到干预,甚至是在日本出版时,日本的编辑也是随便我来创作。所以我其实认为一般情况下的日本编辑体制固然是它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在这种体制内的日本就很少诞生像我这样水准的画家。日本那么大,但仅仅只有几位日本艺术家和我一起签约了最好的巴黎的画廊,他们是宫崎骏,大友客洋,今敏,松本大洋。当然我为能和这些大师们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兴奋得够呛。但经过分析,我也发现这些来自日本的同行前辈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不是典型的日漫风格,宫崎骏也画过十年漫画的,他画了漫画《风之谷》,但一点网点也没用,也不是章回的日本故事节奏。风格非常独立。真正的日本大师其实全都是日本动漫中的另类,他们够主流,也够特殊。他们几乎全都跨界。我想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能成为少见得站在世界高端的文化舞台上的日本漫画家,也因为他们的独立性。
• 所以我认为,一般而论,日本的格外重视编辑的传统可以塑造大批合格甚至优秀的漫画家,但是会扼杀天才。
•
3、漫画圈都知道你在法国漫画界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而且前不久刚跟法国开始合办学校培养学员。你是怎么做到跟法国漫画界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而且产生了实质性的合作?
•
这一切的基础是我的画画的独立性吧,法国文化一向是开放的文化,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英。在巴黎,你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法语漫画市场(是仅次于日本漫画的世界第二大市场,超过美国漫画),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往往来自其他国家,并定居法国。比如法语漫画老牌大师Bilal来自南斯拉夫,时髦而受年轻人欢迎的芭芭拉《天空娃娃》来自意大利,细节感人的guy《平壤》来自加拿大,大气流畅的瓜尼多《black
sad》来自西班牙。引起世界争议的玛赞《我在伊朗长大》来自伊朗,而我来自中国。你会发现这些人风格各异,所以在法国市场,最好的漫画并没有法国式的标准。对西方主流的审美来说,最好的主流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样的艺术家,会赢得所有人的尊敬。我们看到在日本漫画市场是对异文化持抵制态度的。
至少也是观望态度。日本其实崇尚整齐划一的日漫标准。主流的日漫艺术家无一来自异国。中国其实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主见,目前是盲目追随日本的态度。这样态度的艺术家,难以在世界上赢得尊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
前几天有位法国动画导演朋友到上海当评委。看了好多好多中国的动画片,他觉得大部分都一样,他感慨说Benjamin你在中国实在太特殊了,都不知道你是怎么产生的。
•
所以难以相信的事实是,来自中国的Benjamin在法国没有做过任何营销的努力。居然也能得到一切。而对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来说,这事不可信。我们其实不相信才华与能力,我们相信营销与广告,我们相信一切事情都有内幕,都有“运作”。我们相信钱和特权。我们不相信才能,相信“有关系”。
•
包括法国的学校,因为法国的学生们喜欢我的作品,很自然就促成了校方和我的合作。我也很真诚,真心希望能帮助这些年轻人。我在北京有个小小的研究美术教育的实验课堂“benjamin画室”,我的学生中既有法国人也有中国人。目前我们和法国里昂的艺术学校也在进行交流和交换师资的项目。而在这之前我和这些法国的艺术学校没有任何“关系”。
• 4、作为中国数绘界的先锋人物,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你做过公开性演讲。未来会不会做这方面的尝试?
•
以前每年都有参加一些业内的公开演讲,在许多艺术院校都讲过。当然讲的可能不够多吧。我是个创作者,除了讲坛,也可以把自己的言论用作品表现出来。甚至主编了一本杂志《本色》,现在已经出版了第7册。这是一本独特的漫画书。里面的漫画来自我的法国漫画家朋友们,当然如前文所说,他们未必是法国人,比如加拿大的guy。还有我的中国漫画家朋友们。他们每一个人风格全都非常特殊,非常独特。
• 这本杂志,也是我的讲坛与观念的喉舌。
• 结束语
• 中国人一向对年龄问题很敏感。你现在有没有到了介意自己年龄的时候?
•
艺术家没有年龄,甚至没有世俗生活,只有画画和死亡后不能画画了。这两种状态。我也是这样,不介意画外的事情,只介意那方寸之间。但说实在的,我不介意年龄,却有点介意美貌。。。。
• 本杰明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 纯朴少年。


Published on July 09, 2013 20:44
No comments have been added yet.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s Blog
-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s profile
- 30 followers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 isn't a Goodreads Author
(yet),
but they
do have a blog,
so here are some recent posts imported from
their f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