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

馬友,魚中佳品,俗稱馬鮫郎,潮州人叫牠為伍魚,每年二三月最為甜美,但近來的馬友都是外地輸入,一年四季皆有。

可大可小,大造十多尺長的。一般上尺半兩尺左右。前者直切,成一塊塊碟狀的魚片,通常就那麼煎了就可進食;後者則以清蒸烹調,亦可加芽菜半煎煮。

因為捕捉後即刻死亡,馬友並不被香港人看重。年輕人的印象,只叫鹹魚的時候侍者問道:「要鰽白或馬友?」中得來,以為馬友只能做鹹魚。

目前的鹹魚也多來自印度或孟加拉,可見當地盛產此魚;台灣也有,菲律賓更多,在菜市場中看到灰灰白白凍得僵硬,帶鳞的,就是馬友了。

最佳吃法,也是最普通的,便是用鹽水把馬友煮個三五分鐘,撈起來風乾,或等冷卻後放入冰箱待冷食。掀開魚鱗,裏面肥肥白白的肉呈現在眼前,用筷子挾了點豆醬吃,是潮州人所謂的「魚飯」,很奇怪地,任何魚一點豆醬,入口便不腥了。豆醬要食普寧做的,在九龍城的潮州人雜貨店中出售,也可以在泰國店買到。泰人潮州籍多,也依足了普寧的做法製豆醬,不過味道遜色得多。

清蒸也行,在魚上鋪上豆醬薑絲,看魚的大小、蒸五至十分鐘,其他配料甚麼都不必加,魚肚中的肥膏,是無上的美味。

小時吃奶媽用馬友打漿做的魚圓,此生難忘。當年馬友還是很容易抓得到的,現在要吃一條香港周圍捕到的,已是難 上加難。

大條馬友,直切成片後煎之,因為骨頭只有中間的脊,非常容易入口,是廣府人的所謂啖啖是肉。

煎馬友時發出的那陣香味,是令人不可抵擋的。所以從前的潮州大排檔都備有一平底鑊,下大量的豬油來煎馬友,客人走過即刻被吸引,停住了腳。用這方法招徠是最高超的,目前香港也只有九龍城的「創發」是這麼做。有很多潮州餐廳,我勸他們煎馬友,但都回答說怕油腥,真是塞錢入袋都不懂。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December 30, 2022 14:00
No comments have been added yet.


倪匡's Blog

倪匡
倪匡 isn't a Goodreads Author (yet), but they do have a blog, so here are some recent posts imported from their feed.
Follow 倪匡's blog with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