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s Blog, page 13

January 29, 2011

January 28, 2011

中国漫画青年的完败

已经在巴黎的阁楼三天了,第一天下雨,第二天下雪,第三天阴天.虽然每天出门见见朋友,但也不过是喝醉了又踉跄而归.出来地铁站的一路能吸掉五根烟.这可真是久违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大约在5年前,我在国内出版小说,被挤兑,妒忌,倾轧,攀比,种种文艺圈的下流习气所呛到时,深有体会.当时我总是跑到阳台上,在北京莫名的黑夜的大风中抽烟.团团转.这种生活,在大约10年前,我每天画阿画,画着没人要的漫画,被嘲笑,也看不到前途时,深有体会,那时候口袋里经常只有一袋泡面钱,半夜走在上海昏黄灯光大街上,试着去找一家有即将过期的减价盒饭.因此分外沮丧.

十年前,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就这样一直默默下去.五年前,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去做傻事.今天,我不知道能否最终修成正果,而不是堕落凡间.

这真是熟悉的感觉,这么多年,我总是脸色铁青,听着种种傻逼的言论.气得头疼,那言论倒不是关于我,是关于艺术.我跟艺术搏斗一生了,早已经形成了直觉.这么多年来,往往就是这么听着,听着每个朝代里种种跳梁小丑,种种井底之蛙天生的大嗓门,大声鼓噪,大谈艺术,大谈人生,大谈金钱.有时候,我没有发言权,有时候,我发言了,招来一通激动的蛙鸣.

这也是个不错的契机,在重温不被理解,不被看好,重温失败,重温鄙视.重温凶狠的心肠的过程中,其实仍是何其幸运的.和当年相比,我这么强壮.和今天的许多深处逆境的孩子们相比,多么强壮.但也因为强壮,我一直有些过于憨厚,常常过于珍惜.常常不愿伤害别人,


实话实说,恐怕咱们中国的漫画在海外,6年来的成绩,除了聂崇瑞的,近乎完败.中国漫画来到法国6年,我已经看腻了种种吹牛逼,看腻了种种抄袭,看腻了种种追时髦的落伍.中国人有才华,但中国人缺乏真诚.而真诚是杰作的首要条件.老连环画家出身的聂崇瑞先生拥有晚年画家的真诚,反而超过了所谓时髦的新漫画,在海外很受欢迎.而原本应该真诚的青年漫画家们,浮夸,欲望,毁了他们,青出于蓝而不如蓝,最后的结局是丢人的.

我已经不是那个深处在小房间内的小画家了.现在我是大家的前辈,是大家的头,温吞水感情,只能害了大家.让大家碌碌无为.我自己从不是个碌碌无为的角色,我对自己比谁都苛刻,我想,为了所有人,必须对你们很苛刻.大家放弃装逼吧,大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呀.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8, 2011 16:47

2011年01月29日

已经在巴黎的阁楼三天了,第一天下雨,第二天下雪,第三天阴天.虽然每天出门见见朋友,但也不过是喝醉了又踉跄而归.出来地铁站的一路能吸掉五根烟.这可真是久违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大约在5年前,我在国内出版小说,被挤兑,妒忌,倾轧,攀比,种种文艺圈的下流习气所呛到时,深有体会.当时我总是跑到阳台上,在北京莫名的黑夜的大风中抽烟.团团转.这种生活,在大约10年前,我每天画阿画,画着没人要的漫画,被嘲笑,也看不到前途时,深有体会,那时候口袋里经常只有一袋泡面钱,半夜走在上海昏黄灯光大街上,试着去找一家有即将过期的减价盒饭.因此分外沮丧.

十年前,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就这样一直默默下去.五年前,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去做傻事.今天,我不知道能否最终修成正果,而不是堕落凡间.

这真是熟悉的感觉,这么多年,我总是脸色铁青,听着种种傻逼的言论.气得头疼,那言论倒不是关于我,是关于艺术.我跟艺术搏斗一生了,早已经形成了直觉.这么多年来,往往就是这么听着,听着每个朝代里种种跳梁小丑,种种井底之蛙天生的大嗓门,大声鼓噪,大谈艺术,大谈人生,大谈金钱.有时候,我没有发言权,有时候,我发言了,招来一通激动的蛙鸣.

这也是个不错的契机,在重温不被理解,不被看好,重温失败,重温鄙视.重温凶狠的心肠的过程中,其实仍是何其幸运的.和当年相比,我这么强壮.和今天的许多深处逆境的孩子们相比,多么强壮.但也因为强壮,我一直有些过于憨厚,常常过于珍惜.常常不愿伤害别人,


实话实说,恐怕咱们中国的漫画在海外,6年来的成绩,除了聂从瑞的,近乎完败.中国漫画来到法国6年,我已经看腻了种种吹牛逼,看腻了种种抄袭,看腻了种种追时髦的落伍.中国人有才华,但中国人缺乏真诚.而真诚是杰作的首要条件.老连环画家出身的聂从瑞先生拥有晚年画家的真诚,反而超过了所谓时髦的新漫画,在海外很受欢迎.而原本应该真诚的青年漫画家们,浮夸,欲望,毁了他们,青出于蓝而不如蓝,最后的结局是丢人的.

我已经不是那个深处在小房间内的小画家了.现在我是大家的前辈,是大家的头,温吞水感情,只能害了大家.让大家碌碌无为.我自己从不是个碌碌无为的角色,我对自己比谁都苛刻,我想,为了所有人,必须对你们很苛刻.大家放弃装逼吧,大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呀.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8, 2011 16:47

January 26, 2011

2011年01月26日

从瑞士到了巴黎,火车上看书,才知道刚刚离开的瑞士巴塞尔貌似小城,却是20世纪全世界最大阴谋集散地"国际清算银行"的公司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谋划于此.20世纪美国的金融危机,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都谋划于此.
然而我也在这个城市里.看到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艺术大作.

paris est下车,终于又到了熟悉的法语世界,而巴黎我的小阁楼,居然晒了一堆干辣椒,应该是妹妹的杰作.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6, 2011 07:05

January 24, 2011

2011年01月25日




昨天去苏黎世一家瑞士漫画杂志玩,他们的风格在中国被称作独立漫画,属于最不好卖的一种,销量3000,但为漫画艺术坚持几十年的动人故事,大多数人全是兼职,有自己的工作,对杂志纯属奉献.几乎完全没有经济回报,这样几十年的奉献下来.打动了听到这故事的所有人.我一直感兴趣的,从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那附加的精神.

在苏黎世漫画杂志这里发现了一位瑞士姑娘画的很好,希望能向中国读者推荐她的作品.这家独立漫画杂志发明了一种广告方式,就是在杂志上印豆腐块广告,内容由漫画家按照广告主的意思来绘画.


貌似瑞士人是倾向于保守的,这一点,哪怕短暂的旅途中,也挺深的感受到了.在历史上,瑞士就是著名的中立国.干什么事,都精打细算的,决不会冒然挺进.在中国发生的那些大起大落的动辄几个亿几个亿资产来了又丢的企业更迭,在瑞士决不会有.哪怕是他们的最不商业的独立漫画,也属于谨慎小心细水长流的经营思路,同行的留学生兄弟说,瑞士人定做一块手表,从定做到拿到手,一般要等上8年.4年设计,4年慢慢做.中国的故事对瑞士来说是神奇的,瑞士的故事对中国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然而,如此谨慎小心的瑞士,缺乏大手笔的瑞士,今天却是欧盟成员中的富翁,直接表现就是---瑞士的物价高.... [image error]
苏黎世湖







天鹅,鸽子水鸟到处都是,睡觉的睡觉,抠脚的抠脚









苏黎世的瑞士唯一一家漫画杂志,坚持几十年




苏黎世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4, 2011 22:09

January 23, 2011

艺术家算个屁





又去看巴塞尔博物馆.我已经连续来看了两天了,一圈圈转着死盯着看罗丹的一个作品,看了至少半小时,以至于引来两个保安,他们很担心地盯着我转圈,生怕我情不自禁去摸罗丹那性感的男性大腿,形成以罗丹的作品为圆心,我为内园,两个保安为外园的双层行走路径.稍后,我掏出手机拍照,于是他们很幸福地满脸是笑,欣喜若狂地冲上来制止了我.

罗丹的作品太美了,远胜卡米拉(罗丹之情妇).只有不懂艺术的瞎子才会说卡米拉被罗丹所掩盖是可惜的.如此伟大巨人的身影,是空前绝后的.掩盖了任何人都是该人的幸福.



看了许多从1870年到1910年前后的作品,正是印象派活跃期,这里藏有很多印象派名作,比如毕加索,高更,梵高,很仔细地看作者年表,作品的创作时代,当然他们全部都死了,所有这些天才们都体现出一个特性:缺乏基本的美术教育.正是因为缺少当年的傻逼美术教育他们才成为了伟大.才体现出那个时代少见的个人特征.比如那个时代的其他一些饱受应试美术教育的作品,仍然沿袭着古典主义的庸俗笔法.而古典主义的尾声,几乎再无一个大师.全是华丽的庸才.

而高更,梵高,包括毕加索,都缺乏当年貌似严格认真的美术教育.但他们的绘画天才并不差,尤其是在技巧方面的天才,我从未见过一个大师的原作是表现出技巧的苍白的.他们全都令人感叹原作技巧的超凡精熟,这和国内当代艺术作品原作的技巧庸俗丑陋糟糕恰成对照.当然,这些大师的作品在国内美术课本上看起来确实画得很糟,那是因为印刷差.因为他们不重视外表的精细打磨.


他们早年的绘画,尤其是高更,展现出相当天才的写实水平.我相信那个年代,在写实技巧上,他近乎摸顶了.除了毕加索,他二十多岁的绘画在我看来简直笨蛋.他自己应该也意识到了对人体和光影把控能力的低下,转身去搞取巧的立体主义,当然对他来说,立体主义不是取巧,而是他在结构分析和抽象几何比例美方面过人的天才,但直到老家伙上了60岁,才算画出技巧不错的作品.然而高更也转变风格,放弃了片面写实,去荒岛上画土人,寻找光与色的自由化.他死在了那岛上,赤身裸体身无长物.梵高的早年作品也是这样,用笔松弛,色彩绚烂.技巧上十分天才,假如他能有当年的古典式的细密画法的形式主义教育,将成为一位庸俗的影帝般巨大影响的人物.幸好他没有,而人生的最后一两年,他也达到了技巧与风格的顶点,那笔法是无法形容的绝.他死前不为人认同,万念俱灰,切掉耳朵.但梵高的画中看来,那色彩,那笔法的激情,他无疑是疯狂地热爱生命以及生活的,他过于热爱了.

他们所有人,这几十个现代绘画的先驱,几乎不约而同的,全都在死前的两三年画出了惊世之作,是他们人生的最高水平.这时候,他们大都已经达到60岁左右.却仍在剧烈进步.当然,梵高死得时候很年轻,但也很赶时间地在最后一两年才达到成熟的顶点.他们的一生,一直在变化,求索,进步着.这应该是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天才的一生都是满满的,很赶时间地冲顶.而庸才则早早地谢幕去"生活",下半辈子都在吃老本,当评委,搞教育,不创作了.(不是指我.....),很可惜,咱们祖国封赏的所谓"大师们",基本上人生轨迹都属此列.上半辈子画些歌功颂德,甜蜜美好,中年画些美艳村妇,销往国外,着急当评委.当院长,当专家,当典型.(不是说我....这争辩貌似很苍白)

艺术家应该追求行为自由,不为经济舒服,没有金钱观,这看来对产生大师的土壤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梵高和高更当年画画是为了"成功".他们将不会画出那样的画,梵高没有金钱观,因为他一直依靠弟弟养活,所以他的画不是为了买卖,缺乏"功能性",所以画风自由,高更原本富有,为了画画抛弃妻子和子女和全部财产,跑到荒岛上受穷,才创作那样的杰作.毕加索由于画得差,没人理,冬天靠烧自己的画取暖,直到中年还是个穷蛋.他晚年的巨富,主要因为他活得实在太长了.事赶在那,不想要钱都不行.而我们的当代艺术家多数画画的目的很明确,为了"成功",画画成为"搞".和"干活".这意味着绘画有了"功能性",功能性将导致作品缺乏本质的独特性.所谓的"自由"便是假的自由.所谓的风格便是为了不纯洁的目的生造出来的假风格,做作的风格.为了好卖才故意造出来的风格.

我相信这个时代的中国将是缺少大师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被金钱劫持了.我们做的好多事,都不是为了"自己喜欢",而是因为"喜欢钱".为钱而作的事,作为常人无可厚非,但常人不配拥有大师的墓碑.

当代艺术强调潜意识,我们看到中国的很多画家故意把潜意识画出来,画出一些肠子犊子,屁眼,月经带,屎尿,死掉的金鱼,爆炸的鸟,女性生殖器,故意讽刺政府,找彩点.找噱头之类.很可惜的是,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需要搭配精心炮制的文字说明.不然就看不懂,就不值钱,这被称作拙劣画技之外的附加价值,而艺术品的拍卖,拍的就是附加价值.一张画不看文字说明谁也看不懂的所谓"潜意识",和古典主义大师作品的裸女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每个人都感到勃起了的潜意识.那个才是真正表达出了潜意识,看画的人自己应该还是清楚明白的.

在我这笨蛋,无知,愚蠢的人看来:当代艺术无非是邪教,是不科学的艺术,是不环保不绿色的艺术,是钻进钱罐子的庸才,当代艺术强调艺术家的反思与对宇宙万物评判,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傻逼物种,人类不可能高于自然,而我们见到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师,在其水准的最高阶段,都在赞美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在伟大自然面前,你们这帮靠装逼度日的拜金艺术家算个屁.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3, 2011 05:22

January 21, 2011

原来真的有博物馆之夜

原来真的有博物馆之夜。

到目前为止才算是对瑞士和这个城市巴塞尔有一点点了解。瑞士全国700万人口,北京一个区的人口都不到,也就中国一个二级城市的人数。其中一半以上的人约400万人讲德语,剩下的人主要讲法语和意大利语,很小一部分住在山上的人讲一种快消失了的拉丁语。虽然是瑞士,但巴塞尔主要属于德语区,位于德法边境,也有一部分人讲法语,这就是听到的以德语为主惨有法文词汇的奇怪的语言。
由于人口少,平时大街上看不见几个行人。巴塞尔城市很小,博物馆却星罗棋布。随便走几步就是一个馆,多的吓人。于是所有的博物馆发起了博物馆之夜的活动,算是个小节日。昨晚就是博物馆之夜。全城所有的博物馆从晚上6点开到早上2点,20块瑞士法郎的通票可以看所有的博物馆,于是全城出动-去看博物馆。半夜2点,我从动漫博物馆走回酒店。大街上居然人山人海。喝酒打闹的年轻人,带着孩子的父母,一对对的老年夫妇,都出来看博物馆了。

昨天那个夜晚,数千人来到巴塞尔动漫博物馆看"中国动漫画展",走廊里水泄不通。从晚上7点到早上1点,我为数千人连续现场范画了4张左右,画画倒是不累,每张才半小时,却因为时差困的要死。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里看漫画休息,听楼下游客们和小孩子的吵闹叫嚷等等。
这次的中国动漫艺术大展算是中国政府的行为,由中国美术馆应邀带来。瑞士展方邀请我来宣传,此展的海报也是我的作品。大概因为我在法语漫画区和德语漫画区都已经拥有一些当地的读者了。比较方便摇旗呐喊。据之前来看过这个瑞士的中国动漫展的前辈说,此展甚是惨淡。毕竟城市小人少。但昨天中国动漫艺术展却是爆棚。我在异国的瑞士,看到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各种著名的中国连环画原作,那时我还是孩子。这些伟大的作品真迹摆在眼前,我再次闻到当年的味道。心里很触动。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1, 2011 23:07

January 20, 2011

2011年01月21日

我住的酒店不大,房间就更小,我的床正对着窗户,正面对着另外一个巨大高耸的窗子,那是教堂的窗子,是耶稣的窗户。巴塞尔睡的两夜,我一直在耶稣的窗子面前,不断翻来覆去地恶梦,每次都闹到一身虚汗地醒来。里面的每个情节,都是中国人的世界。现在已经成为旅行的行家了,我知道这些症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典型的长期昼夜颠倒和时差造成的。

由于时差,半夜起床,巴塞尔全城大雪,外出走走,却并不冷。巴塞尔离德国法国都非常近,据说随便走走都会走到其他国家,这里的语言,咋一听是德国口音,但很多基本的词汇,比如你好再见,却是法语。

欧洲确确实实有着在北京绝难呼吸到的自由空气。这空气弥漫在大街上,你可以从每一张未曾被欺负过,因此表情并不紧张的脸上看出来。


路上见到一位矮小的老先生,背着比他还高大许多的大提琴走在积雪的路上,老先生头发和胡子全白,至少60岁往上。他走进了一个学校一样的地方,我想他这辈子再怎么练琴恐怕也难"最成功的音乐人"。但此情此景竟如此轻松美丽。

看到这个老先生,我想起多数中国人对待艺术的态度,几乎只有唯一的标准,是"成功",得有钱,或者至少有名。有些更加功利的,还沉醉于通过画画"贫困儿童变成金领富翁"的故事。

人生就是奖给大家的花园,我们原本可能是什么神仙小鬼之类,因为工作中表现的不错,被上帝或者什么神灵奖励去"人生"这个花园游玩一次,于是音乐阿,艺术阿,包括艰难生活的体验阿,原本都是花园里的花朵,大家尽情欣赏才是。可是我们偏偏非要做个"成功"的画家,做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音乐家。那便已经脱离了欣赏和游玩的境界了。倒不是不好,而是过于唯一的标准。浪费了在这么美的人生花园里尽情欣赏的机会。变成玩命挖坑的人。而人生是必然要死亡的,大家纷纷走向出口,那些挖坑未果一脸悻悻,不断回望人生的人,和玩开心的人们比起来,是值得同情的。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20, 2011 20:58

January 19, 2011

2011年01月20日

到达瑞士巴塞尔了。加上在德国法兰克福转机的等待时间,路上花了差不多16小时。一路都没睡成。十分困。在巴塞尔出海关后等了半天,没人来接我。抬头一看标志,居然貌似在德国。这才看到机场有三个海关出口。另外一个出口在瑞士。难道这个城市同时挨着瑞士法国和德国么?是我困糊涂了吧,沿着瑞士出口出去,才看到了来接我的巴塞尔动漫博物馆馆长女士。
我是笨蛋,我是智障,我是糊涂虫。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19, 2011 14:40

January 18, 2011

2011年01月19日

马上要去瑞士巴塞尔参加中国动漫艺术大展,为中国美术馆在海外展示中国人的动漫艺术助兴表演。之前的一个月为朋友的公司做小的电影项目前期,十分辛苦,每天9点离家,差不多11点到家,一天都没休息。但那是快乐的一个月,我和同样辛苦的学校的老师们又一次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成功。
未来在欧洲的一个月,相信将是同样忙碌而开心的一个月。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 comments  •  flag
Share on Twitter
Published on January 18, 2011 19:09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s Blog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 isn't a Goodreads Author (yet), but they do have a blog, so here are some recent posts imported from their feed.
Follow Benjamin (ZHANG Bin 本杰明)'s blog with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