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on this book
Community
Kindle Notes & Highlights
Started reading
July 10, 2020
所以找我們的多半是關係出問題的人,這樣的人通常若不是自身情緒激烈(歇斯底里型和邊緣型),就是嫁或娶了這樣的人(自戀型)(邊緣型的人往往會跟自戀型的人在一起,我們在伴侶諮商中常常看到這種組合)。
大多數心理健康從業者仍相信人格違常無法治療,因為人格違常和情感性違常(如憂鬱症、焦慮症)不同,前者是持久而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而且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人格違常是自我協調的(ego-syntonic) ── 一個人的行為似乎跟他的自我概念一致。因此,人格違常的人認為,自己遇到的問題是別人製造的。情感性違常不一樣,它們是自我矛盾的(ego-dystonic)。換言之,受情感性違常之苦的人不滿意的,是自己的行為模式。他們不想憂鬱、不想焦慮,也不想每次出門都得開燈關燈十次。他們知道自己出了問題。
我知道要求多、愛批評、常生氣的人往往強烈感到孤獨;我還知道有這些表現的人既想獲得關注,又怕受到關注。我認為對約翰來說,露出脆弱的一面既可悲又丟臉
自我苛責(self-blame)跟自我負責(self-responsibility)不同,後者應該像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禪學與心理學大師)說的那樣:「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寬厚,它的基礎是從根本處接受自己。」心理治療也一樣,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我也是人),而非自我評價(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這行的診斷手冊還有「傷慟排除條款」(bereavement exclusion)。大意是說:當一個人在至親好友去世後兩個月內出現憂鬱症狀,應診斷為傷慟(bereavement);但這些症狀要是持續超過兩個月,就該診斷為憂鬱症。傷慟排除條款現在已經刪除,部分原因是時間拿捏有疑義:人真的能在兩個月內弭平悲傷嗎?悲傷難道不會持續半年、一年,或是以某種形式持續一生?
我做伴侶諮商的經驗也是如此:一方對另一方的抱怨常常不是「你不愛我」,而是「你不了解我」(有個太太對她先生說:「你知道對我來說,哪三個字比『我愛你』更浪漫嗎?」「『你好美』嗎?」他試著回答。「不對,」他太太說:「是『我懂你』。」)
《無時無刻不操心》(Worried All the Time)。裡頭這樣講:「良好教養的原則很單純 ── 溫和,同理,以及隨孩子的性情做調整,這些原則不太可能因為最新科學發現而改變。」
快樂並不是因為事態發展多好,而是因為事態比預期中更好。那個恆等式長這樣:
簡單來說就是:快樂等於現實減掉期望。照這樣說,先告知壞消息再把話收回來能讓人快樂(個人認為這只會讓我抓狂)。
文化壓力對女性的要求是言行得體,對男性的要求則是情感得體。女性通常會向朋友或家人吐露心事,可是當男性在晤談時告訴我他們的感受,我幾乎總是第一個聽他們講出口的人。男病人面對的問題跟女病人差不多,常常不外乎婚姻、自我評價、自我認同、事業、父母、童年、被愛和被了解
心理師常告訴病人:跟著嫉妒走,它會讓你看見你渴求的東西。見到茱莉發光發熱,是否讓我們更加在意自己的怯懦
安德魯.所羅門在《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中所說:「憂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