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国史
Rate it:
Kindle Notes & Highlights
Read between May 30 - August 8, 2017
2%
Flag icon
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开化极早之国,历史一类的书,真是汗牛充栋;其余各种材料,却也
2%
Flag icon
可惜科学不甚发达,没有能够将之严密整理罢了。这就是今后学者的责任
20%
Flag icon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0%
Flag icon
这一篇说话,尤可见得井田制度的破坏,全由于贵族的侵占自私。井田制度,是古代共产社会的根本,井田制度一破,共产社会的组织就从根本上打消
25%
Flag icon
国革命时代,革了命,谁应当做皇帝是一定的(譬如夏亡之后,做皇帝的当然是汤,商亡之后,做皇帝的当然是武王。断没有伊尹、太公出来和他竞争的道理);平民革命时代就不然了,你好做,我也好做。项羽虽灭,韩信、彭越……一个个和汉高祖资格平等的,怎教他不生心?做皇帝的如何不要疑心他?疑心他,他如何不要自卫?这班人又都是身经百战的,如何不可怕?
28%
Flag icon
原来把科学家的眼光看起来,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学上,是不承认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认有什么太善极恶之人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较,而观其会通。
29%
Flag icon
而且专制政体的官吏,都是对于君主一个人而负责任的;君主监察所不及,就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固然也有好的官吏,然而政治上不能只凭希望)。
29%
Flag icon
不但办不好,而且总是有弊,倒不如一事不做,还好希望苟且偷安,“汉文式”政治所以成功,其原因就在乎此;“反汉文式”政治的所以失败,其理由也在乎此。王莽也是其中的一个人(所以中国一切事情的停滞不进,和君主专制政体是有很深的关系
31%
Flag icon
儒家之学,利于专制,是到后世才看出来的;
37%
Flag icon
而荆、襄一方面,受北方的压迫较重;荆、襄设或不保,从上游顺流而下,下游也是不能自保的。所以自来立国南方的,没有不以荆、襄为命脉。三国吴要力争荆州,也是这个道理。
37%
Flag icon
因为军阀政府大抵是不知政治为何事的。所以行不出一点好政治来,而且本有的好政治,还要给它败坏。
38%
Flag icon
不过一种爱慕文化的心理,实在能够教人消灭种族之见罢了。这也可见得文化是天下的公物,实在有益于
39%
Flag icon
于是周齐以来北方的强敌,就算给隋朝的外交政策战胜。然而这种手段,毕竟是卑劣的,所以也不能
41%
Flag icon
中国和印度,发生兵争的关系,在历史上就只
45%
Flag icon
军阀和国家的关系,可谓大了。然而还有一班人,说立国于现在的世界,军备是不能没有的。因而颇怀疑于现在的军人,不能全去。我却拿什么话同他说呢?立国于世界,军备原是不能全去的,然而须要晓得,军备有种种的不同。若依然是“从今以前的军人”,可说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莫说保护国家,国家本没有外侮,有这班人,就引起来了;外侮本可以抵御,有这班人,就无从抵御了。这不是一时愤激之谈,请看
45%
Flag icon
北宋为什么不能抵御辽金,以至于给元朝灭掉?这个根是五代种下来的。五代时候,为什么要去勾结异族,请它进来?这个根是唐朝种下来的。唐朝怎样会种下这个根?是起于有天下者好大喜功的一念,和奢侈淫欲的行为。专制政体和国家的关系,可谓大
50%
Flag icon
公元1043年,仁宗以范仲淹为宰相,富弼为枢密使。范仲淹是王荆公以前一个有心改革的人。《宋史》上说他锐意裁抑徼幸,考核官吏。然而不便者多,不过几个月,就罢去。
50%
Flag icon
而其最可痛心的,就是民穷财尽。原来从藩镇擅土以后,就多用武人做地方官,管收税机关;又创设了无数麻烦的杂税。这种苛税,无有不是拣着地方上贫弱的人欺的(因为豪强的人,都是有势力,能和官府相结托的)。于是贫弱的人,就只得献其所有,以托庇于豪强;有产的人,就逐渐变为无产者。这么一来,豪强的力量更大了,就更可以兼并贫弱的人。
50%
Flag icon
总而言之:宋朝的百姓,是苦极不堪的。
50%
Flag icon
青苗一事,读史的人,大都以为诟病,然而所谓害民的话,都出在反对党的口里。
51%
Flag icon
然而宋朝人的党见,闹得太凶了。不论什么事情,都几乎只有意气,并无是非。
51%
Flag icon
大金国志》:“金国,本名珠里真,后讹为女真,亦作虑真。”
51%
Flag icon
近来日本稻叶君山著《清朝全史》,说:清朝改号称清以前,实曾自号其国曰金。至于“满洲”二字,则明人和朝鲜人,都书作“满柱”,乃最大酋长之称,既非国名,并非部族之名。
54%
Flag icon
臧往以知来”。
56%
Flag icon
得了这种好的家产,并不能勤垦治生。大抵是不自耕垦,尽行租给汉人。有“一家百口,陇无一苗”的,“有伐桑为薪”的。“富室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多慕效之。”于是汉族长于殖产的好处,并没学到;本族耐苦善战的特质,倒先已失掉
56%
Flag icon
大抵一个民族,总要往物质供给丰富的地方走的。
59%
Flag icon
蒙古人除掉聚敛之外,始终并没晓得什么叫做
59%
Flag icon
好大喜功之念,又是蒙古帝国所特有
65%
Flag icon
成祖篡位,更疑心惠帝逃在海外,要派人去踪迹他,于是有郑和下西洋之举。
66%
Flag icon
终李朝一朝,始终没用清朝的年号,奉清朝的正朔。天下最可贵的是人情!这种深厚的感情,在历史上遗传下来;将来中国人和朝鲜人,总有互相提携的一天的,历史上的年代长着哩,数十百年,算得什么?看的人请等着
67%
Flag icon
清朝的祖先,实在是明朝的建州女真。
68%
Flag icon
大凡民族的强盛,总是从统一同族起的。清太祖之兴,也是如此。
69%
Flag icon
而一朝开创之初,宗族之中,又总是个个都想觊觎非分的。倘使拥兵相争,始终不能得一个解决,那就祸乱相寻,没有安稳的日子了。元朝就是个适例,清朝却不是
70%
Flag icon
这种政策,是康、雍、乾三朝一贯的。他们想把这种刚柔并用的政策,压服汉族——然则到底曾收多少效果呢?我敢说是丝毫的效果也不曾收到。
73%
Flag icon
原来开拓进步了,移居的人就多。移居和往来的人多了,就不免发生冲突。冲突发生了,有时不免要用兵。这也是无可如何的。
73%
Flag icon
高宗是个侈欲无度的人。他明察不及世宗,而偏喜欢师心自用。并不能学圣祖的克勤克俭,而形式上偏事事要模仿圣祖(譬如开博学鸿词科等)。
73%
Flag icon
而最荒谬的,就是任用和
76%
Flag icon
承平了数十百年,生齿渐渐地繁起来;一部分人的生活,渐渐地奢侈起来;那贫富也就渐渐地不均起来,这种现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酿成大乱为止。
77%
Flag icon
推翻王室,改良政治,这件事,在大家都抱着君主思想的时代,谈何容易办到。
77%
Flag icon
而且他初起兵时,军纪严肃,军中的重要人物,也都是朝气。后来始起诸王,互相屠戮。洪秀全也渐渐荒淫,一切军事政事,都出于他的兄弟仁发、仁达之手,日益腐败。奸淫抢掠的事情,也一天天多了,自然人民就反对他。这是太平军所以失败的
78%
Flag icon
琉球自明以来,即两属于中日间。日本废藩置县之后,把他的王废掉,以其地为冲绳县(公元1879年,光绪五年)。中国和他交涉无效,亦遂置之,是为日本夺我藩属之
78%
Flag icon
1885年,日本差伊藤博文到中国来,和李鸿章在天津订约,约明中日两国驻扎朝鲜的兵,同时裁撤。以后如要派兵,必须互相照会。中国和日本,对于朝鲜,就立于同一的地位了。
79%
Flag icon
这一次,却是处心积虑,打算来同中国开衅的了。而李鸿章仍一味托大,靠着英俄调停,以为可以无事。战端一开,事事皆落人后。胜负之数,就不待言而可决了。
79%
Flag icon
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军舰降敌,而自己服毒身死。
79%
Flag icon
光绪一朝的朝局(内而练兵,外而交涉),差不多是李鸿章一个人主持的(参看第十三章第二节)。所以中日之战,有人说:日本人不是和中国打仗,简直是和李鸿章一个人打仗。
79%
Flag icon
德宗是个英明的君主,加以这时候,外交迭次失败;至中日之战,而形势大变;更加以俄订密约,德据胶州,形势更为紧急,不得不愤然英断,以定变法之计。而戊戌、庚子种种的变故,就要相因而至
80%
Flag icon
公元1898年,恭亲王死了,德宗乃决计变法。
80%
Flag icon
幸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各省,不奉伪命;且和各国领事,订保护东南的条约。所以东南得以无事)。
80%
Flag icon
所以谋“独占土地”(以及“世界上一切利源”),总是最大的
81%
Flag icon
国权丧失愈多,国势危险愈甚,民心的愤激,也日甚一日,这也是胜清颠覆的一个大原因。而铁路借款一事,竟直接做了清亡的
« Prev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