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Rate it:
Started reading November 24, 2021
4%
Flag icon
過去人類社會的環境破壞主要可分成八種,每一種的嚴重性因個別例子而有差異:山林濫伐和生物棲地的破壞、土壤問題(包括侵蝕、鹽化和肥力流失)、水管理問題、過度放牧、過度捕撈、新物種引進、人口膨脹以及平均每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漸增等。這種種行徑猶如自掘墳墓,使得人類社會不知不覺走上毀滅之路。
4%
Flag icon
除了上述八種,還新增了四種: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有毒化學物質在環境中沉積、能源短缺,以及人類將地球的光合作用使用到極限。有人認為,這十二種威脅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造成全球性衝擊,這些問題要是不解決,受到破壞的將不只是索馬利亞,還有第一世界的人類社會。也許,現在談人類滅絕和文明崩壞的世界末日言之過早,但是若生態環境不保,我們很可能即將面臨這樣的未來:生活水準降低、長期處於日漸升高的危機中,還有目前某些重要價值的淪喪。這樣的崩壞可能會以不同形式出現:因缺乏環境資源而引發疾病在全世界擴散或戰爭四起。如果這種推理是正確的,我們今天的作為將決定我們下一代的處境。換言之,現在的年輕人步入中老年後將活在什麼樣的世界,就看我們今天怎麼做。
5%
Flag icon
我計畫撰寫本書之時,我並不認為那些原因是關鍵。我天真地以為,這本書探討生態環境的破壞就夠了。最後我得到一個結論,探究任何環境崩壞的可能因素可從五點來看,其中四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以及友邦的支持。對某一個社會而言,這四項或許不一定特別重要,第五項卻總是成敗的關鍵:面對環境問題的時候,一個社會的應變力如何。讓我們逐一討論這五項,這個順序只是為了方便討論,沒有首要、次要之分。
8%
Flag icon
蒙大拿這個例子可闡明本書的五大主題: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氣候變化、一個社會與鄰近社會關係的好壞(以蒙大拿而言,則是看該州與美國其他各州的關係)、一個社會面對其他社會的威脅(如來自海外的恐怖分子和今日的石油公司),以及社會面對問題的應變力。
34%
Flag icon
聲名狼藉的海盜王國,而以鱈魚乾的出口國遠近馳名。
Philip Chen
Bad reputation
34%
Flag icon
離鄉背井、四處征戰或是在格陵蘭這樣惡劣的環境落腳,所為何來?千年以來,他們一直螫居斯堪地那維亞,有如歐洲的局外人,何以從公元七九三年突然大肆擴張,不到三百年又歸於沉寂?就人類社會的擴張行動而言,有兩種驅力:一種是「推」(家鄉人滿為患、僧多粥少,苦無發展機會);另一種則是「拉」(海外開闊的天空、廣大豐饒的土地在向他們招手)。很多擴張的浪潮都是這兩股力量相加的結果。維京人的擴張行動就是因為國內人口大增,加上為了鞏固王權的政治鬥爭不斷,迫使很多人出走。相形之下,海外機會無窮,不但有廣大的處女地可以開墾、定居,還有很多富裕且沒有防備的地方可以劫掠。同理,歐洲人也是因為這兩股力量的驅動前往北美洲移民,並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達到高峰:家鄉有人口成長、饑荒和政治壓迫等問題,而美國和加拿大沃野千里,要翻身致富不得不到海外找個新天地來發展。
Philip Chen
To leave ones home
34%
Flag icon
人滿為患、僧多粥少,苦無發展機會);另一種則是「拉」(海外開闊的天空、廣大豐饒的土地在向他們招手)。很多擴張的浪潮都是這兩股力量相加的結果。維京人的擴張行動就是因為國內人口大增,加上為了鞏固王權的政治鬥爭不斷,迫使很多人出走。相形之下,海外機會無窮,不但有廣大的處女地可以開墾、定居,還有很多富裕且沒有防備的地方可以劫掠。同理,歐洲人也是因為這兩股力量的驅動前往北美洲移民,並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達到高峰:家鄉有人口成長、饑荒和政治壓迫等問題,而美國和加拿大沃野千里,要翻身致富不得不到海外找個新天地來發展。
Philip Chen
Overpopulated
34%
Flag icon
僧多粥少,苦無發展機會);另一種則是「拉」(海外開闊的天空、廣大豐饒的土地在向他們招手)。很多擴張的浪潮都是這兩股力量相加的結果。維京人的擴張行動就是因為國內人口大增,加上為了鞏固王權的政治鬥爭不斷,迫使很多人出走。相形之下,海外機會無窮,不但有廣大的處女地可以開墾、定居,還有很多富裕且沒有防備的地方可以劫掠。同理,歐洲人也是因為這兩股力量的驅動前往北美洲移民,並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達到高峰:家鄉有人口成長、饑荒和政治壓迫等問題,而美國和加拿大沃野千里,要翻身致富不得不到海外找個新天地來發展。
Philip Chen
Not enough food
34%
Flag icon
善罷干休。維京人擴張的連鎖反應是由兩個事件促成的:一是公元七九三年襲擊林迪斯法恩島上的修道院,由於大有斬獲,維京人食髓知味,翌年又來侵犯,結果得到更多金銀財寶;另一則是法羅群島的發現,維京人認為這是個很適合牧羊的處女地,接著努力尋找,結果在更遠處發現一個更大的島嶼,也就是冰島。這個發現讓他們再接再厲,果然又發現更大的島嶼,也就這麼踏上格陵蘭。維京人不但滿載而歸,還為家鄉同胞勾勒出美好遠景,說海外還有更多的財富和土地,因此更多的人躍躍欲試。這種自我催化式的擴張行動,除了維京人,古玻里尼西亞人始自公元前一二〇〇年於太平洋的往東擴張也是如此,還有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更是這擴張大戲的高潮。
Philip Chen
To let go
35%
Flag icon
再接再厲,果然又發現更大的島嶼,也就這麼踏上格陵蘭。維京人不但滿載而歸,還為家鄉同胞勾勒出美好遠景,說海外還有更多的財富和土地,因此更多的人躍躍欲試。這種自我催化式的擴張行動,除了維京人,古玻里尼西亞人始自公元前一二〇〇年於太平洋的往東擴張也是如此,還有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更是這擴張大戲的高潮。
Philip Chen
To persist
35%
Flag icon
勾勒出美好遠景,說海外還有更多的財富和土地,因此更多的人躍躍欲試。這種自我催化式的擴張行動,除了維京人,古玻里尼西亞人始自公元前一二〇〇年於太平洋的往東擴張也是如此,還有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更是這擴張大戲的高潮。
Philip Chen
Brief outline
35%
Flag icon
躍躍欲試。這種自我催化式的擴張行動,除了維京人,古玻里尼西亞人始自公元前一二〇〇年於太平洋的往東擴張也是如此,還有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在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更是這擴張大戲的高潮。
Philip Chen
Eager to try
35%
Flag icon
鎩羽而歸。古代挪威人流傳下來的英雄傳說曾明確交代棄捨溫蘭是因寡不敵眾。乘船飄洋過海到北美的維京人不過一小撮人,哪打得過為數眾多的美洲原住民。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都已是維京人的天下,而溫蘭既然是別人的地盤,死賴著不走只會凶多吉少。至此,維京人了悟,繼續在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出生入死,不是白白送命,就是空手而回。
Philip Chen
Return low spirits following defeat
35%
Flag icon
寡不敵眾。乘船飄洋過海到北美的維京人不過一小撮人,哪打得過為數眾多的美洲原住民。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都已是維京人的天下,而溫蘭既然是別人的地盤,死賴著不走只會凶多吉少。至此,維京人了悟,繼續在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出生入死,不是白白送命,就是空手而回。
Philip Chen
Out numbered
35%
Flag icon
凶多吉少。至此,維京人了悟,繼續在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出生入死,不是白白送命,就是空手而回。
Philip Chen
Bodes ill
35%
Flag icon
驚濤駭浪出生入死,不是白白送命,就是空手而回。
Philip Chen
Perilous situation
35%
Flag icon
出生入死,不是白白送命,...
This highlight has been truncated due to consecutive passage length restrictions.
Philip Chen
Risk life and limb
35%
Flag icon
好自為之,幾乎不跟他們打交道。即使是今日的美國,新移民在美國人的社會中打滾,每一個移民團體還是保留自己的特色。以我居住的洛杉磯為例,各個移民團體如越南人、波斯人、墨西哥人或衣索比亞人,文化價值觀、教育水準、工作和財富都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的移民團體適應的程度也不同,就看他們依循何種生活方式。
Philip Chen
Fend for one self
35%
Flag icon
格格不入,最後面臨嚴重的後果。
Philip Chen
Incompatible
35%
Flag icon
差強人意了。維京人的牲口是牛、綿羊、山羊、豬和馬——這五種牲畜正是肥沃月彎和歐洲數千年來食物生產的五大支柱。在這些牲畜之中,維京人最看重的是做為肉品來源的豬、可提供乳酪等乳製品的牛,以及做為運輸工具且可彰顯身分地位的馬。在古代北歐人的傳說中,戰神歐定(Odin)的戰士光榮戰死,靈魂就能進入天國的神宮瓦爾哈拉(Valhalla),日日歡宴,享用豬肉。維京人認為綿羊和山羊是不入流的牲畜,不吃羊肉,但其乳製品和羊毛仍有利用價值。
Philip Chen
Barely satisfactory
35%
Flag icon
威風凜凜的維京戰士必須在夏天和秋天將牧草收割、曬乾、捆綁起來,讓牲畜好過冬,不是一年到頭都在外征戰。
Philip Chen
Impressive power
35%
Flag icon
龍爭虎鬥,有時是和平競爭,有時也會互相攻伐。領主們常常比較誰的賞賜大方、誰的宴會盛大,藉以稱雄一方,縱橫捭闔。領主也以貿易、掠奪和農場生產累積財富。維京人是個好勇鬥狠的民族,不只在祖國互鬥,也轉往海外侵略其他民族。在祖國鬥爭失利的領主,就有可能轉往海外發展。例如九八〇年左右,一個名叫紅毛艾瑞克(Erik
Philip Chen
Battle between giants
35%
Flag icon
縱橫捭闔。領主也以貿易、掠奪和農場生產累積財富。維京人是個好勇鬥狠的民族,不只在祖國互鬥,也轉往海外侵略其他民族。在祖國鬥爭失利的領主,就有可能轉往海外發展。例如九八〇年左右,一個名叫紅毛艾瑞克(Erik
Philip Chen
Political maneuvering
35%
Flag icon
一意孤行。復活節島的酋長和馬雅國王也是如此,到頭來自食惡果(第二章和第五章)。維京人在格陵蘭建立的殖民地最後因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Philip Chen
Dogmatic ones own way
35%
Flag icon
自食惡果(第二章和第五章)。維京人在格陵蘭建立的殖民地最後因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Philip Chen
Eat ones bitter fruit suffer consequenes of ones actions
35%
Flag icon
日耳曼宗教的神祗,例如司豐饒、和平及耕耘之神富瑞(Frey)、雷神索爾(Thor)和戰神歐定。維京人在歐陸橫行,讓歐洲人覺得最恐怖的一點就是他們不是基督徒,任意違背基督教社會的禁忌。更令人髮指的是,這些野蠻人似乎特別喜歡攻擊教堂和修道院。例如公元八四三年,一艘大型的維京戰艦襲擊法蘭西的羅亞爾河地區,劫掠了河口的南特教堂,殺光主教和所有的教士。事實上,維京人並非特別愛攻擊教堂,哪裡有利可圖,他們就去了,教堂和修道院不過是好宰殺的肥羊罷了。如有機會,維京人也會向富裕的貿易城鎮下手。
Philip Chen
Germanic
35%
Flag icon
監禁來到挪威的冰島人為人質,也威脅冰島領主——要是他們不信基督教,人質就會殘廢或喪命。公元九九九年的夏天,冰島經議會同意,終於確立基督教為國教。同年,紅毛艾瑞克之子艾瑞克生(Leif
Philip Chen
Take into custody
35%
Flag icon
人質,也威脅冰島領主——要是他們不信基督教,人質就會殘廢或喪命。公元九九九年的夏天,冰島經議會同意,終於確立基督教為國教。同年,紅毛艾瑞克之子艾瑞克生(Leif
Philip Chen
Hostage
35%
Flag icon
若干部分也得交給所有權人。領主有如「加盟商」,可以興建自己的建築,「貨品」完全按照「母公司」的標準,自己可以留存一些獲利,還有一些則必須繳交給母公司。在此,母公司就是羅馬教皇,由駐尼達羅斯(Nidaros,即今天的特隆赫姆〔Trondheim〕)的大主教為代表。各地的教堂自然希望獨立,不是歸屬於農夫或領主。一二九七年,冰島教堂的所有人在教廷的命令下,終於把所有權交給主教。由於無史可考,不知格陵蘭的教堂是否也如此。不過,格陵蘭在一二六一年接受挪威統治(至少名義上是挪威屬地),當地教堂的所有權人或許也會遭受來自教廷的壓力。我們確知的是,一三四一年,柏爾根教區主教令一個叫做巴爾達生(Ivar
Philip Chen
Certain amount
36%
Flag icon
度量衡單位,都亦步亦趨地跟隨歐洲的祖國。這樣的認同感有助於格陵蘭幾千個島民互相提攜,一同過著堅苦卓絕的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熬過四個世紀。倘若他們不是如此執著於那種文化價值觀,可以向因紐特人學習,或許仍可生存下去。
Philip Chen
Measurement system
36%
Flag icon
亦步亦趨地跟隨歐洲的祖國。這樣的認同感有助於格陵蘭幾千個島民互相提攜,一同過著堅苦卓絕的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熬過四個世紀。倘若他們不是如此執著於那種文化價值觀,可以向因紐特人學習,或許仍可生存下去。
Philip Chen
To follow blindly
36%
Flag icon
同日語,太平洋地區的島嶼實驗共有八十一種結果(八十一個島嶼),用以解釋這些結果的變因則有九個。如果要進行相關分析
Philip Chen
Mention things on equal terms
36%
Flag icon
寥寥無幾,因此無法統計每一個變因的重要程度。
Philip Chen
Far few between
36%
Flag icon
簡明扼要地討論其中的五個,即奧克尼群島、雪特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和溫蘭,後面兩章再來詳盡闡述維京人在格陵蘭的命運。
Philip Chen
Brief to the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