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繁体版)
Rate it:
by 胡适
Read between November 21 - November 24, 2021
25%
Flag icon
我們知道:現在的書本是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學問智識經驗的結晶,讀了一本書,等於經歷了古人所經歷的數千百年的經驗。我們不能夠再像古人那樣從新去經歷各種事情。如果我們還是要像古人那樣一事一事去經歷,試探,而後知道明白,那我們的智識便不能進步,一切文物制度便要有退無進了。因為我們一生所能經歷而得到的智識,决不能及到古人所集積的那麽多。因此,我們要在極短的時期中,把古人的遺產,全部接受過來,那末,非讀書不可。因為,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學問智識經驗,完全刊載在書本中,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這一部分學問,便去讀刊載着這一部分學問的書本,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那一部分智識,便去讀刊載着那一部分智識的書本,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另一部分經驗,便去讀刊載着另一部分經驗的書本;我們只要在很短的時期中,就能讀完這些書本;就能把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一切學問智識經驗,人類的遺產,全部接收過來。
25%
Flag icon
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那一部分智識,便去讀刊載着那一部分智識的書本,我們要知道古人數千年來之另一部分經驗,便去讀刊載着另一部分經驗的書本;我們只要在很短的時期中,就能讀完這些書本;就能把古人經歷數千年來之一切學問智識經驗,人類的遺產,全部接收過來。
26%
Flag icon
接收了人類的全部遺產後,再去發揮而光大之,則人類的學問愈能深造,人類的智識愈能充足,人類的經驗愈能豐富了!為保存古人所遺下的學問智識經驗,果然要讀書;為要發揮而光大古人的學問智識經驗,更加要讀書。
44%
Flag icon
一本書拿到手裏,定若干期限讀完,就該準期讀完。
45%
Flag icon
第一,應該讀得熟,第二,應該讀得多,第三,應該尅期讀書:
50%
Flag icon
繼此,再進一步,來硏究怎樣去做人罷!我以為要做人,要做一個好人,一定要具有次例三個條件: (1)優良的品性,(2)豐富的知識,(3)應變的才能。
53%
Flag icon
孔子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又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他老先生的說話,大概是不會錯罷!他是一向贊美“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的子路,“簞食瓢飮不改其樂”的
55%
Flag icon
仁字的意義:(一)二人為人,是社會的起源,所以仁字含有社會的意義。(二)我們吃的瓜子,叫瓜子仁,杏核有杏仁,為什麽這些東西都叫仁呢?這是表示仁在土中,能漸漸發育成長,所以仁又含有生機的意思。(三)我們說“麻木不仁,”也就是“麻木不動,”所以仁又有流動活動的意義。(四)仁者愛人,這是普通的解釋,就是所謂博大的同情心。所以“仁”實含有四種意義:(一)社會的結合,(二)生機成長,(三)活動不息,(四)博大的同情心。
56%
Flag icon
所以“仁”實含有四種意義:(一)社會的結合,(二)生機成長,(三)活動不息,(四)博大的同情心。
71%
Flag icon
第二要有創造的中國人,是很缺乏這種的,不但缺乏這種知識而且常要壓制這種。諸位小朋友在家裏的時候,你的父母是不是常常不問你高興不高興或你的行動對不對,他總是不准你做這樣不准你做那樣的。在社會上也可以看見禁止這樣禁止那樣,所以十幾年來把中國玩得死氣沉沉沒有一點進步的現象,這都是由於一般靑年沒有了創造的。要知道宇宙間的現象和社會間的事理,是要我們隨時隨地去創造去發現,才能改造社會,社會才有進步。拿政治的主張說,中國人總是人云亦云,人家說法西斯好,我們也跟着說好,人家實行共產主義,我們也要跟着去做。這種抄襲的方法是沒有用的。但我們對於這些東西也用不着驚訝,奇怪,一個主義和學說的發生是有它的社會背景的。無論
Philip Chen
So true
84%
Flag icon
偏激。但是中國是一個泥古的民族。所以王安石創經義試士之制,行之千年;武后行弓刀步石武科之制,行之千年;蕭何行漕運之制,行之二千年。(康有為弟子徐勤的話。)女人纏足,“或謂始於李後主,宋人只有程頤一家不纏足,”纏足也纏了千年。無論什麽笨事儍事,都行之千年而沒有人敢懷疑,沒有人敢革命。這眞是世界鮮有的奇談。有人說中國人的頭腦是一枚明鏡,映進紅的就是紅,映進白的就是白的,一點變化也沒有。這是可以亡國滅種的頭腦!
Philip Chen
True
85%
Flag icon
學原於思”,胡適說:“學原於思,思起於疑。”胡適又說:“我們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儍到怎樣。”這都是我們很好的教訓。我們要學生甯失之過疑,不要失之過信。
86%
Flag icon
我們要學生甯失之過疑,不要失之過信。
89%
Flag icon
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意思。
98%
Flag icon
(五)讀書不可貪多──古人曾說過“務廣而荒,”這就是說貪多的毛病。硏究的範圍大而都能融會貫通,這自然是再好不過的。可是平常的人(不是有特殊天才和體力的人)體力和聰明都有限,還是縮小硏究的範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