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atings and reviews
Rate this book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

Rate this book

273 pages, Paperback

First published November 1, 2006

Loading interface...
Loading interface...

About the author

Lung Ying-tai

26 books44 followers
Lung Ying-tai (traditional Chinese: 龍應台; simplified Chinese: 龙应台; pinyin: Lóng Yìngtái) (born February 13, 1952 in Kaohsiung) is a Taiwanese essayist and cultural critic. She occasionally writes under the pen name 'Hu Meili' (胡美麗). Lung's poignant and critical essays contributed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and as the only Taiwanese writer with a column in major mainland Chinese newspapers, she is an influential writer in Mainland China.

Lung was th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2012-2014.

(from Wikipedia)

Ratings & Reviews

What do you think?
Rate this book

Friends & Following

Create a free account to discover what your friends think of this book!

Community Reviews

5 stars
22 (31%)
4 stars
32 (45%)
3 stars
15 (21%)
2 stars
1 (1%)
1 star
0 (0%)
Displaying 1 - 8 of 8 reviews
Profile Image for Song.
269 reviews484 followers
August 14, 2019
最近香港时事激荡,一日三变。阅读新闻时,不经意间发现对这座去过很多次,从小浸淫在其电影和歌曲文化中因而很喜爱的城市,有很多看不懂。自以为了解,却是熟悉的陌生人。于是从书架上找出几本香港主题的藏书,想通过阅读了解一下香港,这本书是这个想法的第一本。

书的全名是《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沙灣徑25號》,出版于2006年,短短200多页,记录的是龙应台于2003年秋,出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八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到2005年9月,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为止,在香港沙灣徑25號寓所定居期间,对香港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文字易读,文思优美沉潜,谈论政治坦荡真诚,毫不隐晦自己的意见。其见解和结论对我理解今天的时事非常有帮助,2005年龙应台对香港社会得出的观察结论,在其后2014年的“占中”和当下的“反送中”大型社会事件中,无不得到一一印证,全无过时之感。甚至让人理解到,今天香港的现状,根源其实埋在历史中。

龙应台是一个观察香港社会的最佳人选。首先她生长在台湾,跟香港一样都是中国大陆的边缘地带,视角和立场容易接近香港人。其次1999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邀請,龙应台擔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她的从政经历使得她不同于普通作者,能够以政府官员的视角,对政治带有深刻的理解,来点评香港政府的作为。换句话说,这是“行内人对行内人的点评”。然后,龙应台因为经历过台湾社会的自由全民民主选举和第一次政党轮替(她被民进党骂得很惨:),对于充分发育的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概念和运作完全熟稔,因此对香港政治的观察和对比就更有珍贵的台湾民主视角。最后,龙应台是知名文化作者,常怀文化关怀,能够在匆忙、竞争、资本至上的香港城邦,看到不一样的文化风景,进而用香港的历史文化,来善意提醒香港,不要忘了这些被资本遗忘和毁坏的东西。吃饭最重要,但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很重要。

龙应台的这本书一部分文章非常优美,就是香港的历史和市井。我也是最爱香港的市井人间气息,不喜欢中环,而喜欢旺角和油麻地。另一部分文章就是直接指涉香港政府的种种行政问题,和香港市民的被忽略。这些政论谈不上文采,但是坦荡直率,心怀忧虑,恳切真诚。让人明白龙应台不是高高在上找优越感,而是真正忧虑香港的历史文化和政治,逐渐消失在漠视和强权之中。

我从这本书的收获有这么几点:一,香港的历史首先是殖民史。这是香港身份的基本要素。二,英国殖民者给予香港最大的自由,让香港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但英国殖民者并没有给予香港人民政治权利,没有普选权和直选领导人的权利。香港总督是英国女王任命的,香港人说到底,是在英国统治下的被殖民者,二者政治身份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这个点,是香港政治的出发点。三,1997后,香港特区政府从英国总督手里接过香港治权,并未对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做出根本改变,因此香港是全球少有的“有自由而无民主”的地区。四,因此,香港是一个强政府而弱社会的地方。拆迁开发由政府和资本决定,民众没有决定权。因此常有政府不顾历史遗存,主导开发的事件。中国大陆的人很容易理解这种“强拆”。五,在强政府弱社会,有自由无民主的前提下,公民社会和社会运动的发育不够成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很能解释当下现实。六,香港人甚至不能质疑政府预算。这很让我惊讶。

龙应台从台湾的经验观察到了香港社会在2005年的现状,解释了今天很多疑问。
Profile Image for RZ.
119 reviews2 followers
February 3, 2021
从人文角度来看香港,观点清醒、深刻又切中要害,让在香港生活了8年的我深有感触!
4 reviews
March 30, 2019
一個台灣人看香港社會,比香港本地人所看的更深刻、更有深度、更有獨特的見解。是每個本土香港人也應該翻一下的書。
Profile Image for Wai Yip Tung.
29 reviews12 followers
August 23, 2012
台灣文化人龍應台旅居香港,將在港觀察和體驗寫了不少文章集成此書。她任教港大,馬上替港大考古一番。早一世紀時孫中山求學於港大,以至革命後回港大演說認定求學時期對他的影響。又有大文豪蕭伯納在港大演說,引致魯迅讚頌他開導年青人的思想。一段段叱吒一時但早以被忘懷的舊事是她重新發掘出來。港人只顧營營役役,可有時候想過香港的身份和歷史地位?

又有一篇名為《詠兒和慧兒》的短文,原來是來自她一次看牙醫的經驗。詠兒和慧兒就是那裏的小姐和牙醫,好普通的名字,服務是令人滿意,但也不值得大做文章。但從平凡背後,龍應台體會了文明社會的運作,她說:「詠兒和慧兒的專業敬業,春風如煦,不會是她們的個人教養和道德如何與眾不同,而是,他們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制度支撐着他們,使他們能夠如此。」龍應台對社會的錯綜複雜均能觀察入微,儼然是東方的Jane Jacobs,實在令人佩服。
48 reviews
October 7, 2019
去深圳出差,转机香港,买了这本书。最近香港情势复杂,就特别对香港更感兴趣。机场的书店里多是些成功哲学的书,关于香港的仅此一本,又是龙应台写的,就买了。
书的前一半是龙应台15年前作为台湾文化局长时在香港的各种演讲。提到具体的生动的本土的香港文化时很好读,到了她为文化做宣传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寡然无味了。不是她说得不对,只是书编得太显重复。
后一半讲到具体的香港更多一些。讲龙应台在香港见到的人和事,花草树木和大海。还是好看的。生动的。
从了解香港的出发点看这本书,只想给三颗星。想到这确实是龙应台从她的出发点看香港,或者说是她写的关于香港的一些演讲稿、小品的集合,就也值得四颗星了。
此外,龙应台的文笔还是很让我喜欢。写作的时候并不讨好读者,有自己的骨架在。结构也好。描写非常生动。贴近生活。而且涉及到引用的时候也很严谨。
Profile Image for Sean.
330 reviews15 followers
December 27, 2020
文字好,也涉及hk诸如公民社会、身份认同、港中关系等敏感话题。
Displaying 1 - 8 of 8 reviews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Get help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 design.